【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祁庆富]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作者:祁庆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8 | 点击数:13460
 
礼仪是指由一定时代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和仪式。礼节是处理人际关系时所遵循的为社会习俗规范所认可的行为准则。根据礼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也知道别人会怎样对待自己。傣族中流传下来的《爷爷教育子孙的训条》规定晚辈“坐位要分清尊卑,不要乱坐长辈和长官的位子。”《教育女人做媳妇的训条》对妻子要求:“男人起身,自己跟在后,等男人坐下自己才坐下。”(注:参见熊坤新:《民族伦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6页。)这都是很琐细的具体礼节。礼仪又多指仪式。 仪式是指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为人们普遍接受并按某种规定程序进行的行为方式。仪式在每个民族的群体活动和个体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突出地反映了每个民族的信仰和崇尚观念和价值取向。仪式有宗教仪式和世俗仪式之分,也有群体仪式和个体仪式之分,而个体仪式也是一种集体活动方式,表现出强烈的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如成丁礼、丧礼等。仪式的类别主要包括集体活动仪式、宗教及祭祀仪式、个人生活礼俗等。
制度所涵盖的社会层面十分广泛,这一词语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大到“社会主义制度”,小到“作息制度”,涵义大不相同。总的说来,制度有三个层次:第一指社会形态及政治制度,如原始公社制、奴隶制;第二指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如家庭制度、婚姻制度;第三指社会群体的规章程式,如瑶老制、石牌制,耕作制度。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规定了社会生活的秩序。在文化研究中,各种层次的制度经常被统称为“社会制度”。马林诺斯基指出:“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当的永久性、普遍性,及独立性的,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就是我们所谓‘社会制度’。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根本的需要;在一合作的事务上,和永久团结着的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及技术。任何社会制度亦都是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的设备。用来称呼这种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最适合的名词莫若‘社会制度’。在这定义下的社会制度是构成文化的真正组合部分。”(注:马林诺斯基,《文化论》,第18页。)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渗透着各种制度的层层面面,形成蔚为大观的制度民俗。所谓制度民俗,是指少数民族社会或家庭组织中延续的具有制度性的整套惯例,是由群体和集团所制定、承认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准则。如广西南丹瑶族的“油锅”组织、鄂温克族的“乌力楞”家族公社、凉山彝族的家支组织等是原始社会残留下来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制度习俗惯例,属于社会组织层面。各民族多种形式的婚姻制度、成丁礼制度以及各种礼仪方面的惯例,属于家庭或个人生活制度层面。制度民俗大多与统治制度相适应,一经成为习惯势力,便表现出强大的约束力。进入现代社会,旧的政治制度已不存在,但由此而生的各种其他制度仍然具有顽强的表现力,以民俗的形式长期存在,如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而企求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多数宗教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超自然的力量或实体(上帝、天神、鬼灵等)存在,并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因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宗教集中地体现出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宗教一般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礼仪、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是一种信仰文化体系,对每个民族的哲学精神、社会生活、政治结构、文化风尚、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建筑工艺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宗教有世界宗教,指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地区性宗教(如中国的道教),民族性宗教(如犹太教、印度教);还有原始宗教,指处于初期状态的宗教,主要存在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的民族中,如鄂温克族的萨满教,纳西族的东巴教。巫术是一种重要的准宗教现象,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对客体强加影响或控制,与宗教不同,且未对客体加以神化和向其敬拜求告,而是力图影响或控制客体。宗教产生后,巫术在有些宗教中仍继续流行,特别是在原始宗教中,巫术是宗教活动的主要形式,巫师占据核心位置(如彝族的毕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从世界宗教到原始宗教同时并存,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宗教也有很大影响,但历史上,没有一种宗教曾占据“国教”地位,也就是说,没有一种中华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就少数民族而言,有许多民族长期存在本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既有本民族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也有吸收的外来宗教,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及汉族的道教。因而,宗教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在许多少数民族中,宗教的习俗性特点十分突出,形成本民族传统的宗教文化,如彝族的毕摩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佛教贝叶文化,回、维吾尔等族的伊斯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主要表现为民间性,本质上属于非主流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车锡伦]清末民国间常州地区刊印的宝卷
下一条: ·[张冠梓]冲突与调适:南方山地民族的法律多元主义格局及其走向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张勋]白俄罗斯人的传奇散文:特征、与民族性格的联系·[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