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一个民族所共同接受并遵从的价值观,集中地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价值体系。本文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族认同的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外在化的价值观,民族传承物——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以及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体系等四方面论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价值结构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0)01—0020—10
价值是关于个体或群体所特有的、期望的显性或隐性的概念,它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手段、目标的选择。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斯基在他的《文化论》中指出:
“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是研究文化的功能。”(注:(英)马林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费孝通在阐释马林诺斯基的功能理论时说:“把文化看作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人工体系,是马老师所开创的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是明白易懂的。文化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体系。人是体,文化是用,体用分明。这是个朴朴实实的观点,所以我称之为朴实的文化论。”(注:费孝通:《从马林诺斯基学习文化论的体会》,《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这种功能的“需要”实质就是“价值”论。马林诺斯基在他的一篇遗著中写道:价值是“有机体为了满足其有机体之需要而对某些目标、规范以及有助于有机体欲求之满足的人的强烈而不可避免的附属品。”(注:引自《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人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275页。)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Croeber 1876—1960)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 1905—1960)在探讨文化的概念时,最后的结论是把文化看做成套的行为系统,而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注:参见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页。)
人们关于客观事物的价值观点和信念就是价值观。一个民族所共同接受并遵从的价值观,集中地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以及体现价值观的社会行为规范、物质载体,通过符号传承作用,涵盖着群体所共有的意义系统,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具有凝聚力的价值体系。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族认同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所共有的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符合或违背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
每一种文化都提供一系列估价人类行为的范畴和标准。文化作为人类行为选择的标准体系,既是人类行为的直接结果,又是人类行为的指针。一个民族所共有的选择标准,就是这一民族的价值观。每个民族的价值观决定这一民族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集中地反映出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因而占据着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大体可归纳为三个基本点:即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以家庭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和以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本位。(注:参见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57、25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