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李修建]“边缘人”心境与“农民”本色
  作者:李修建   摄影/图:郭延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4 | 点击数:4710
 


  刘锡诚,1935年出生,山东昌乐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先后就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等单位,现任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中国原始艺术》、《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民间文学的整体研究》等。

  刘锡诚先生年近八十,治学60有年,称得上学界的“老人”了。年龄老,资历老,却从不以“老人”自居,更不倚老卖老。而是勤恳一如“小学生”,读书写作,不知倦怠,数十年下来,在文学评论、民俗学、民间文学史、原始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就斐然,足为学人典范。

  作为后生小辈,我与刘锡诚先生交往不多。鉴于刘先生的学术成就,我就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在2011年聘他为客座研究员。虽说是“同事”,却没有真正共过事,加之研究领域有别,对他的著作也阅读不够。饶是如此,我对这位山东老乡和学界前辈,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

  闲门掩薜萝,边缘垒书城

  1935年,刘锡诚出生于山东昌乐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1953年考取了北京大学,这在当地应该是个颇为轰动的事件,因为在他之前,昌乐县似乎无人上过北京大学。他学的是当时热门的俄罗斯语言文学。做毕业论文时,他得到时任俄文系系主任、翻译家曹靖华先生的指导,以民间文学为题目,自此与民间文学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之后,经曹靖华先生推荐,刘锡诚进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负责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编辑和研究。“文革”以后,他又在新华社、《人民文学》、《文艺报》等机构担任编辑和记者。在8年时间里,他活跃于文艺第一线,成为一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他见证了新时期文学风云之变幻,所著《在文坛边缘上》和《文坛旧事》两书,便记录了他所见闻的文坛往事,为当代文学史提供了重要资料。1983年,他又调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担任领导职务,其间主持了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全国普查和编纂等,这些工作堪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

  1990年,55岁的刘锡诚开始心无旁骛地投入学术研究,以超乎寻常的勤奋和毅力,敏力以求,亹亹不倦,迄今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著作100多部,发表论文千余篇,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回顾刘锡诚先生的治学历程,无论他就读的高校、他工作的单位、他接触到的人和事,还是他的学术成果及学术影响,全都称得上主流。而他却以“边缘人”自况,个中原因,除了他从事过多种职业,中年以后弃政从文,始专心治学,有别于自始至终从事研究的学界中人,更重要的是,“边缘人”的身份传达了他的治学立场。

  在1998年创作的一篇名为《边缘人》的随笔中,刘锡诚写道:“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躁,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大隐之人,能够隐居闹市,是因“心远地自偏”。一个身处中心的“边缘人”,自是心境清远,不为凡俗所累。“闲门掩薜萝,边缘垒书城”,乃是他的自画像。以此心境,处事,能够淡泊;治学,必然投入。刘锡诚之治学,正如王子猷的爱竹,“何可一日无此君”,生命与学问,浑然交融。

  “边缘人”刘锡诚没有读研究生,不受师承与门派所囿,对于各种学术流派和观点,可以兼收并蓄,化为我有。他的民间文学研究以苏联文艺学为理论基础,思想上却颇为开放,反对偏于一端,主张采取跨学科的研究,对于西方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皆有吸收。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学,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应当采取整体研究。这种观点在当时颇为前沿,如今已被广为接受。

  “边缘人”刘锡诚“旁观者清”,以其冷眼与热心,更加以深厚的学养和宽阔的视域,敏锐地捕捉学术的缺漏,言他人所未言、所欲言。在这方面,他的中国原始艺术研究以及象征研究堪称典范。在他之前,国内已有数本以“中国原始艺术”为名的著作,却无人像他那样深入实地,他结合田野考察与考古资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写成《中国原始艺术》一书。这部著作受到学界好评,有学者评价其“全面勾画出中国原始艺术的重要形态和类型源流。不失为在蛮荒高原上的一次攀登”。在象征研究方面,他出版了《中国象征词典》、《象征—对一种文化模式的考察》等著作,对于国内相关研究实有引领之功。

  “边缘人”不受学术政治的牵累,不会阿从时流,不作台阁文章,坚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2010年召开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刘锡诚作主题发言,他对当前非遗保护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直言不讳,大胆批评。此种治学立场,显示了一位真正的知识人的担当意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2014年03月3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泳超]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学术史家
下一条: ·郝苏民:任何民族文化都值得尊重
   相关链接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下)
·[李修建]傲雪凌霜质,不改四时春——刘锡诚传(上)·[周争艳]刘锡诚先生微传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韩冰雪]论刘锡诚的民间文学诗学研究
·[刘锡诚]我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
·[范金荣]悼念我的恩师张余·[刘思诚]“十七年”时期关于鲁迅与民间文艺的整体研究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陶立璠]我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识、相知
·[刘锡诚]我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
·[王雪]高擎民间文艺学旗帜——评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庄振富]民间文艺学的百年回顾——刘锡诚《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述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