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胡宜]槛外薪传的学术承接与对话
——读萧楼的《夏村社会》
  作者:胡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5 | 点击数:6358
 


五、槛外薪传与学术承接和对话

  从初始的知识背景看,萧楼与社会学、人类学并无瓜葛,从社会空间与位置看,他又僻居江南一隅,身处一所不起眼的小学校。然而,没有师承、未能领受耳提面令的传教,甚至远离学术中心、孑立行走于田野等等,均没有妨碍萧楼向我们奉上《夏村》这样的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江村》到《夏村》,呈现的是一种槛外薪传的学术承接与对话的范例。

  获悉潘光旦先生为翻译《人类的由来》一书花费10年心血时,费老一边盛赞着这种“平易中出硕果”的韧性,一边也不由生发出慨叹:“现在还有多少学者能为一项学术工作坚持不懈长达10年之久呢?”{24}从《夏村》的遭遇看:1998年进入夏村,2003年电脑遭窃资料全失,2004年重新入场,2007年开始文本写作,2010年《夏村》出版。其间经历,或许正如萧楼所表达的:只有长期不断地“寄生”在田野中,才可能获得所谓的“异文化”经验刺激。没有长达10年的不断静心观察,村落中隐秘的部分,比如人际关系、性、财产关系、仇怨等等,调查者是难以获取的。但我们透过《夏村》“十年一村”的田野经历和不断磨砺的书写历程,却分明发见了费老所盛赞的“韧性”。

  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异常复杂,这就使得我们无法简单地依凭历史经验或他山之石来予以理解和解释。要达成对这个转型过程的深刻体认并作出相应的理论阐述,不仅需要对现有经验与理论有着娴熟的把握,更需有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与关怀。阅读《夏村》时,每时每刻,我们都不难感知在作者驾轻就熟的叙述与阐释背后,隐含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关切。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资本精神大肆流行,学术日渐退化为一种基本的职业,并日渐被各种利诱和形形色色的评估、评比所切割时,萧楼不仅顽强地坚守着学术的底线,甚至远超出“志业”的境界而赋予其一种宗教性的意义:辞官归学、因调研延误生育等等,均在萧楼的自述中获得了理解,“我已经被作为社会人类学家的职业所吸引,并为此工作着,以此来获得我的人生意义。”(第330页)

  学术是需要传承的,特别是注满社会关怀的学术就更需要得到好的传承。然而,这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心智、责任与韧性完美结合。在此,《夏村》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注解。


【注释】

{1}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页。
{2}萧楼:《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1976—2006)》,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版,以下此书的引文页码将直接在文中标明。
{3}麻国庆:《封底语》,载萧楼:《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1976—2006)》。
{4}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3页。
{5}费孝通:《前言》,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22页。
{6}同上。
{7}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8}在《费孝通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长达800多页的札记。
{9}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0}费孝通:《禄田农村·导言》,载《费孝通文集》第2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1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载《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12}费孝通:《江村经济》,第26页。
{13}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6页。
{14}费孝通:《江村经济》,第27页。
{15}费孝通:《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载《费孝通文集》第14卷,第383 ~ 384页。
{16}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6页。
{17}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5页。
{18}费孝通:《乡土中国》,第22页。
{19}费孝通:《乡土中国》,第28页。
{20}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载《费孝通文集》第14卷,第158 ~ 159页。
{21}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22}马林诺夫斯基:《序》,载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3页。
{23}Maurice Freedman, “O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in Arthur P. Wolf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ed, Stanford: Stanford U. Press, 1974.
{24}费孝通:《潘、胡译〈人类的由来〉书后》,载《费孝通文集》第8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胡宜: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2011年第7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邵京]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
下一条: ·史图博撰写《海南岛民族志》 存超200帧照片(图)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
·[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郭炳亮]中国村落防御史论纲·[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