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胡宜]槛外薪传的学术承接与对话
——读萧楼的《夏村社会》
  作者:胡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5 | 点击数:6359
 


三、从一颗石子到二颗石子:差序场的构成

  在1947年的《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首次阐述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了”。{17}同时,他又建立了“团体格局”这一理论“他者”来和“差序格局”进行对照:“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18}从而型构了“社会结构的格局”的两种不同类型。

  费的“差序格局”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第一,以己为中心,即“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第二,石子投入水中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波浪的,不仅荡的圈子有大小,浪也有高低;第三,“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即“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关系联系中发生意义”。{19}在从己向外推的过程中所构成的道德模式中,“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弟。”在此,费实际上型塑出传统中国社会关系调节与社会秩序建构的基本模式。

  直到1997年,在一次关于“文化有无边界”的讨论中,费开始意识到“差序格局”的局限,并试图用“场”的概念来加以补充。在此基础上,费还进一步提出了用“场”这个概念来理解和认识不断加剧的文化接触、冲突、嫁接与融合等问题,认为“把国家的领土概念引申到文化领域中来,把不同的文化划出界限,以强调文化冲突论……是有很大危险的”,但“如果把边界的概念改成‘场’的概念,也许可以纠正这种倾向”,因为“‘场’就是由中心向四周扩大,一层层逐渐淡化的波浪,层层之间只有差别而没有界线,而且不同中心所扩散的文化场在同一空间互相重叠”,因此可以“把冲突变成嫁接,互补导向融合”。{20}可惜的是,在费以后的著述中,我们未能发现其关于如何用“场”来补充“差序格局”的进一步阐述,同样可惜的是,学界对费的这一重要反思也缺乏足够的敏感与重视。

  志在理解和阐释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萧楼注意到:尽管费孝通先生以“差序格局”为中心概括了乡土中国的主要社会特征,但此后70余年间文化的转型一直在持续进行;同时,“国家对于社会变迁的规划和整合远远超出原来的‘序’作为等级的范畴”;另外,市场化改革不仅带来了“一个历时性的杂糅社会”,也呈现出缺乏统一社会整合机制的“断裂”特征(第14页)。在此,针对经历过诸多变迁并仍在不断变迁的中国社会而言,“差序格局”显然已开始遭遇到解释的“边界”问题了。

  透过对夏村长期且深入的观察,萧楼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家庭分化,但分家却是为了提前获得决策权;在分家的同时,家庭之间的合作则因为“副业”的发展而得到深化,经济合作超越个体家庭而在家庭之间普遍进行。萧楼认为,这些情形表明夏村显然出现了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职业”的社会关系在演化:这里既有国家工业化力量的职业整合,也有生产和贸易产生的“行当”整合,还有普遍市场化带来的观念整合。尽管夏村的村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职业”,但是“买卖”、“生意”、“行当”、“生活”等,都标示着某种超越家庭的生产方式,都展示着“职业”的特性,并因之改变着“和别人联系的社会关系”。换言之,“维系私人的道德”和某种具有“公共道德”意味的伦理关系正在交互碰撞中形成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先是费老的“家庭”这颗石子投入到社区的水池,同时,“由于家庭已经难以涵盖生产和生活,因此,面向更广阔社会的‘职业’也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水池’”(第290页),“两颗石子”先后荡起的波纹相互交织,便构成了差序场的基本图像。与“差序格局”不同的是,“差序场”的社会道德发展方式首先是以家庭关系为准则进行伦理推论:“从亲向外,家族、团体、社会、国家、世界、宇宙”,但是推论到家庭之外的时候,职业介入进来,并伴随着“公民权”为核心的普世主义权利义务观,和前者形成碰撞。

  同时,萧楼也注意到,尽管以面向更广阔社会的“职业”为核心的身份、地位、声望、金钱等因素加入了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之中,但“家庭的亲情和礼仪原则,还是夏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它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的终极意义所在”(第290页)。因此,萧楼认为家庭原则成了中国人的终极规范,并称之为“心范”,与此对应的是萧楼称之为“身范”的职业原则。而这种由“心范”和“身范”共同构建的差序场能否保持一定的平衡与稳定运行,将直接决定着当代中国社会整合与社会秩序的实现,“如果家庭结构严重不完整,加上社会分工职业分化进一步深化,职业的躯壳如果没有意义系统的支持,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失范甚至社会解体”(第292页)。更加重要的是,萧楼对差序场这一社会理论的建构与阐释,其基本的关照在于呈现和理解中国从传统以家庭为核心的“单系偏重”到现代以家庭和职业为核心的“双系并重”这一社会变迁过程,而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结构的这种重大变迁,将深刻地影响到道德、立法、政治、哲学等一系列重要领域。具言之,这些领域的元理论不仅需要关照到中国人生活的终极意义,也需对家庭与职业的时空分布、内在结构及展开过程等问题进行有效观察和厘清,以实现家庭和职业的协调与整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2011年第7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邵京]幕落幕起间:旅游与田野中的演员与观众*
下一条: ·史图博撰写《海南岛民族志》 存超200帧照片(图)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
·[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郭炳亮]中国村落防御史论纲·[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