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李晖]唐代“竹马”风俗考略
  作者:李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1 | 点击数:13583
 

  晚唐杜牧的诗作中也多次出现“竹马”。他在《杜秋娘诗》里,写杜秋娘在做穆宗皇子漳王的保姆时,漳王的成长过程是“长扬射熊罴,武帐弄哑咿。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里,“竹马”之戏写得更为神奇: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长。

  头圆筋骨累,两脸明且光。

  去年学官人,竹马绕四廊。

  指挥群儿辈,意气何坚刚。

  诗中的“阿宜”小侄,以“竹马”之戏学着官人样子,“指挥群儿辈”,进行作战军阵,显示出“意气”和“坚刚”的不凡。

  晚唐诗人中,堪称描绘“竹马”的代表人物,当数号称“赵倚楼”的赵嘏。这里录下他的一首是《淮信贺滕迈台州》:

  凋瘵民思太古风,上贤绥辑副宸衷。

  舟移清镜禹祠北,路转翠屏天姥东。

  旌旆影前横竹马,咏歌声里乐樵童。

  遥知到郡沧浪晏,三岛离离一望中。

  以“横竹马”、“乐樵童”,表达台州人民对滕迈使君(太守)的欢迎方式;“到郡沧浪晏”,则是表达台州父老对新太守政绩的期待。

  唐诗中大量的“竹马”记录和描绘,构筑起唐文化中的“竹马”文化。这一文化与唐文化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放射出经久不衰的奇光异彩。

  “竹马”,在唐代几百年的传承中,已有不少的发展与变化。有人认为:李白《长干行》“这里的‘竹马’似乎已不再是一根跨着的竹竿子;”[10]更有人认为:“李商隐《骄儿诗》内,见秉笏、谑胡、笑吃、竹马、参鹘、礼佛等,成为一联串之戏剧行动”。尤其诗中写道:“‘豪鹰毛崱屶,猛马气佶傈!截得青筼筜,骑走恣唐突。’声势赫赫,俨然仿戏台上猛将之雄姿”,认定:“所写皆属戏剧行动之范围”。从而进一步得出:“唐戏中可能已骑竹马上下”,“唐戏之道具中,已先用竹马矣”的结论。[11]这就为唐以后的“竹马戏”“竹马灯”等艺术项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和准备了条件。

  四、唐以后,“竹马”演变和发展成“竹马戏”、“竹马舞”、“竹马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各民族中广泛流行,成为中华民族艺林的一束鲜花

  唐朝以后,儿童的“竹马”之戏在传承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演变。这种“演变”的趋向,一是“竹马”游戏本身逐渐地复杂化;二是“竹马”形式日益艺术化,走向戏剧化。

  宋代时“竹马”之戏,除了原始的那种胯下一根竹竿或木棍的形式外,已经出现以竹篾制扎,以纸糊成的“马头”,有鼻有眼、有耳有鬃,但没有马身。骑“马”的儿童,脖子上系一带子,带下栓住“马头”。后面再接上一根长有绿叶的长竹,象征“马身”。游戏时,儿童马鞭高扬,胯下之“马”摇着绿色竹尾,随着骑者脚步狂奔。这正是唐人李贺“竹马梢梢摇绿尾”的写照与进化。此类形象,在今天收藏的宋代文物陶枕“竹马图”中,有着完整而完美的体现。

  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说当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元夕舞队中,已出现“男女竹马”。[12]这不仅说明“竹马”艺术化的演进,也说明宋朝时打破了唐朝人那种男孩“骑竹马”、女娃“弄青梅”的模式。“竹马”由男孩独有,变为男女共有。同时,宋代的词调中出现了《竹马子》调,南曲里也有了《竹马儿》曲。从宋人范成大“转影骑纵横”(《上元诗》)、姜夔“纷纷铁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战年”(《观灯口号》)诗句中,可知此时“竹马”不仅进入戏剧,而且盛行了“竹马灯”艺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1月26日 09: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海明]荆轲刺秦故事最早见于何书?
下一条: ·[朱大可]被篡改的中国神话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