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李晖]唐代“竹马”风俗考略
  作者:李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1 | 点击数:11999
 

  东晋时,殷浩与桓温是自小“共骑竹马”的好友,成人后又是朝廷中一对重臣。然桓温恃功自傲,轻视殷浩,殷浩又不服他。会稽王(即后来的简文帝)辅政时,见时任扬州刺史的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即“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政,欲抗桓温”,[5]更激化了殷、 温两人矛盾。以致殷浩最终在桓温的攻击下,被皇帝贬废为庶人。面对儿时朋友的恶境,温桓却是这样对待殷浩:

  “至是(殷浩贬废为庶人),桓温语人曰:‘少时吾与(殷)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殷)浩辄取之,(其)故当出我下也。”[6]

  这里的“弃去”、“取之”,是说桓温已经不“骑竹马”了,而殷浩还在玩这种儿童游戏。桓温以此来说明自己成熟较早,故殷浩应“当出我下”。这种以儿童时期骑竹马时间的长短,来论一个人成熟的早迟,进而来判断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得与失。这在历史上,桓温当属首例。

  南北朝时期,儿童们在“竹马”游戏中,模仿成人战场指挥,较之晋时的陶谦更有进步。北周时的李远,就是这方面能手。他“幼时尝与群儿为(竹马)战斗之戏,便有军阵之法,郡守见而异之,召使更戏,群儿惧而散走,(李)远持杖叱之,复为向势,意气雄壮,殆甚于前。”[7]

  大概由于“竹马”是“用竹竿子放在胯下作马,来回奔跑,乘骑为戏”[8],材料取之容易,行动来去自如,为儿童乐而行之。 在山野平民中,儿童乐行此戏;即使朝廷中的皇室、贵族,如上文中所述的陶谦、桓温、殷浩、晋武帝,少儿时,也无不乐游“竹马”。正由于全社会儿童对此的热往,也就自然而然地、约定俗成地对“竹马”游戏的年龄,形成一个规范。正如晋人张华《博物志》中所云:

  “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唐代以前,“竹马”之戏曾广为流传,历史文献里屡有记载,但是,以诗歌记录、描绘、称颂“竹马”之戏的,则开始于唐代。

  三、唐代开始了“竹马”入诗的新纪元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帝国。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此“昌盛”之中,就有娱乐文化。娱乐文化“昌盛”于各个阶级、各个阶层,而且因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行业,娱乐的形式也不同。唐太宗曾就此事这样说过:“土城竹马,儿童乐也。金翠纨绮,妇人乐也。贸迁有无,商贾乐也。高官厚秩,士夫乐也。战前无敌,将帅乐也。四海宁一,帝王乐也”[9]儿童之乐的“竹马”,竟上了天子的御言。 文人墨客们也纷纷把笔端伸向了“竹马”,生动地描绘起普通的儿童游戏,从而开创了竹马“走”入诗坛的历史。

  除李白《长干行》诗中“竹马”写得精彩外,诗人李贺《唐儿诗》中的“竹马”,写得也是风趣有加:

  头玉硗硗眉剑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睐光踏半臂。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画空作唐字。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记作歌人姓李。

  从“眼大心雄”的唐儿“竹马”里,可窥探出这样的两点史实;一是“竹马”不仅在平民儿童间,即使贵戚子弟中同样盛行,这位“唐儿”,是邠国公黄裳的儿子,黄夫人则是唐朝公主;二是此时的“竹马”之戏的“马”,用的是带绿叶的青竹竿。

  白居易是写“竹马”最多的唐代诗人。先看他的《赠楚州郭使君》: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

  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

  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

  当家美事堆在身,何啻林宗与细侯。

  因为“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描绘的境界之美,为历代唐诗选注者视为名句。

  再观他的《观儿戏》: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

  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骑饶戏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一看竹马戏”,就使人“每忆童騃时”。竹马,成了儿童时代的象征。儿童时“饶戏乐”,年纪大了就“多忧悲”。观过儿戏,“静念”起在“玩竹马”和“观竹马”之中,“究竟谁是痴”的问题来。妙言妙语,耐人寻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1月26日 09: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海明]荆轲刺秦故事最早见于何书?
下一条: ·[朱大可]被篡改的中国神话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