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青海讯(记者朱羿)7月17—19日,“格萨尔与世界史诗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宁举行,来自中、美、俄、英、德、法等11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话“史诗”研究与发展。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出席论坛并讲话。
被誉为“东方伊利亚特”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全面反映了藏民族文化的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武寅指出,那些口头史诗,不仅是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她从学理角度对我国民族史诗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剖析,指出,中国的史诗研究自上世纪50年代起步,在上世纪80年代基本形成了系统的中国史诗学研究。随着史诗研究的范式转换和文化自觉,今天的中国史诗学形成了既有丰富田野经验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研究队伍,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以多种文字出版的史诗文本,涌现出一批有见地、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并渐次形成了带有一定学派特点的中国史诗学体系。
吉狄马加以《格萨尔》为例,指出史诗研究要实现五个转向:即从对过去的史诗的关注转向对当下的史诗的关注;从对史诗文本的关注转向对史诗语境的关注;从对普遍性的寻求转向民族志研究;从对集体性的关注转向对个人(特别是有创造性的艺人)的关注;从对静态的事项的关注转向对动态的实际表演和交流过程的关注。
据了解,此次论坛旨在依托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通过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与探讨,研究世界各民族史诗在21世纪的现实意义,促进我国《格萨尔》与世界各民族史诗之间的对话,以探溯源远流长的史诗文化,着力推进世界各民族史诗文化的比较研究,不断推动“格萨尔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论坛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承办,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青海省文联、青海省民俗学会协办。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7月20日第333期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