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认为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制造了类似格林兄弟式的“虚假的、模仿性的口头传承作品”肯定失之公平[8] (P359)。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创造了非常多元的书面转录民间文学的形式。在一些文本中,所谓的“封建迷信”被毫无遮掩地提及,但是对它们的操作实施的描写还是被蒙上了一层面纱。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对它们进行重构。
本文旨在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形成和发展,介绍一个相对而言自成一体的巨大资料源即“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卷本的产生和规模,并通过一个具体的文本实例对这些资料的价值进行说明。综合上述知识,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呢?
就口头传承的书面化这一问题而言,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丰富的材料可供研究,有如此众多的可能性可以用来检验(它们的本真性),有如此斑驳多彩的理论知识和民俗志描写作为参考。在这样的知识背景基础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数量无限的民间文学出版物进行归类,可以理解不同民间文学形成的地域性背景和特征。我本人对中国物质文化的研究实践表明,在重构东北地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即这一地区的火炕文化时,东北三省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卷本可以被当作非常重要的资料予以使用。
我们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间文学搜集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劳,同时也感谢他们在将口头文本转化为书面文本时做到了基本认真仔细的转录。这些民间文学资料为我们了解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当今急迫的任务是,如何使“全部资料”得以保存并能为学术研究所用。稍微长远一点的问题便是:我们将以何种方式利用它们?
参考文献
[1][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至1937年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刘守华.谈精华与糟粕的分辨与处理[A].刘守华.故事学纲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Z].1987.
[4][苏联]尤·科鲁格洛夫.民间文学实习手册[M].夏宇继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5]季成.任重行难 成绩斐然——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已逾十年[J].民间文化,1997,(1).
[6]乌丙安.关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编辑出版介绍[Z].未刊稿,1991.
[7]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抚松县集成办公室.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抚松县故事卷:下[Z].1987.
[8]Rhrich, Lutz, Erzhlforschung, ir Rolf W.Brednich [Hg.].GrundriB der Volkskunde: Einführung in die Forschungsfelder der europischen Ethnologie[M].Berlin: Reimer, 1994, S.353—379.
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期号】20050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