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傅玛瑞]中国民间文学及其记录整理的若干问题
  作者:傅玛瑞(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5-26 | 点击数:14932
 

  康庄的整理稿如下:

  一天夜里,三星偏西的时候,岳把头到炝子外解了个小手,回来刚躺下就迷迷糊糊地做了个梦:岳把头顺着小巴山嘴子往前走,走着走着就碰见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坐在一棵大红松树下歇脚,就上前搭上话了。知道老人家住在前面不远的地方,走到这走不动了,就扶着老人家往回走,一直把老太太送到家,老太太很感激,非让他进屋歇歇喝口水。岳把头随老太太进到屋里,见一个小媳妇在炕里叠大红被,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在炕边逗一个小胖子玩。小媳妇见老太太领着个生人进来忙下地给沏茶倒水。那茶可香啦。老太太对岳把头说:“你这人心眼挺好使,把我一直送到家,我应送点啥谢谢你,可是我们家今年没有下山的,明年你再来吧。我可以告诉你,别看你们没开眼,这季子山你们还是不错的……。”岳把头离开老太太家又往前走。……他冷丁醒了。……

  大伙都说:“老太太说她们家今年没有下山的,叫咱们明年来,明年可得准来呀!后来听人传说,岳把头他们这季子山卖了大价钱,都发了财[7] (P249—251),[3] (P224—227).

  当我1999年与康庄再次见面时,我们又多次谈到了民间叙事。他坚持说,他对这个故事的整理完全符合“三套集成”的规定,而且内容上尽量保持了原貌。需要指出的是,康庄是一个富有经验的民间文学搜集者,按照中国的标准,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民俗学者。他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使得讲述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再现和保存。

  在康庄的文本里,口头文本中的所有的因素都得以保留:梦、老太太、山路、平台儿、被子、(老太太的)指点、应验。在这个意义上,康庄完全做到了规定中的要求。他选择了将多个类似的文本进行综合整理的方式。他把滕荣恩讲述的两个梦合在一起,他让不同的母题进入同一个被整理过的文本中,并以这样的方式“抢救”这些母题。但是,为什么在书面文本中,梦中主人公是以情节的推动者、老太太的救命者形象出现呢?为什么老太太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而不是一个吓人的形象呢?小媳妇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被子是红色的呢?

  如果对吉林省的四十多个书面形式的人参故事作一项总体考察的话,也许我们会找到答案。5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中的人参精灵的形象被慢慢固定下来了。占主导地位的人参精灵形象是一个类似于植物根茎的外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化了的形象。在口头传承中,人参根(变成的人物)经常没有美观漂亮的外表,因为在挖参人经受考验之前,人参的真正价值是不会显现给挖参人的。在被整理过的文本中,人参精灵大多数是美好的、漂亮的人或物,他们是从口头传承中被过滤出来的。在50年代的插图中,人参精灵至少还保留着圆滚滚的、满是褶皱的根茎人的形象。逐渐地,他们的形象中被糅杂进通行的仙女、神仙等形象的因素,并且完全取代了口头传承中的人参精灵形象。毫无疑问,搜集整理者们汲取口头传承中的惯常因素,创造了人参精灵的文学形象。康庄采用了这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定型化了的形象,使主人公梦中的人物光彩照人。长着惨白头发、通红通红的脑门、有伤疤的老太太,被褥和老头(讲述人滕荣恩)的着急都与真实的人参精灵信仰过于接近,(因而不能出现在被整理过的书面文本中)。在1985年,描述这样的形象仍然被当作传播封建迷信来看待,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于是,这个母题便由一个新的叙事来承担,一个平常的、需要帮助的老太太。在这里,(整理者用)小媳妇和大红被象征丰富的收成和挖参时的好运。

  滕荣恩的梦境叙述中没有主人公。康庄可能在其他的口头传承的基础上创造了岳把头这个形象。在介于口头性和书面化之间的被整理过的民间文学文本中,主人公的形象要高于信仰。主人公的孝顺行为被突出描写,主人公也因此得到了奖赏。这样,搜集者从现有的叙述形式中汲取了某些通行的因素,把一个简单的回忆变成了一段民间文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例子是偶然的、个别的。它只提供了将生动的口头传承转化为书面文本实践中一个小小断面而已。甚至这段口头叙述也不具有典型意义,因为搜集者采录的大多数故事,并不是这类回忆。在我自己搜集的故事当中,也有很多非常符合搜集者对民众的文学的想象,(那些口头传承)在出版时仅需做少量的加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刘大先]新媒体时代的多民族文学——从格萨尔王谈起
下一条: ·[尹虎彬]民俗学与民族文学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