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传统是设计的“金钥匙”
——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谈艺术教育与传统
  作者:姜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5 | 点击数:6041
 

  没有内涵的建筑只是一堆技术结构的空壳

  艺术评论:作为建筑界的专家,你认为建筑设计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Sotamaa:对于建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我们所设计的建筑应该是可以历经岁月考验的。第一是要有过硬的质量,这点毋庸置疑。其次,要讲求生态性。建筑本身既要环保,又要适合所居住人群的生活习惯,尽力为人们提供人性化的舒适环境。然而,可持续性不仅仅指高效节能,它还有个更高层面的含义——那就是文化。建筑的功能不单单是提供庇护,提供保暖,给住户一个活动空间,它更构建了一个社会场域,比如校园就是一个场域,学生、老师以及周围的一草一木都是它的组成部分,而建筑设计就必须适合这个场域,营造一个相应的文化氛围,并且这种文化价值内涵是可持续的。

  艺术评论:你对中国的建筑了解吗?你能给中国的建筑设计教育提些建议吗?

  Sotamaa:我对此有所了解,因为我在同济大学教书,而同济又是中国最重要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师的摇篮。我觉得必须承认的是,中国是个高速发展的国家,有些时候建筑的设计规划不是很周全,欠考虑,所造的建筑不具备长远价值。但是,我认为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对你们当代建筑的设计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芬兰可惜就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我们那里最老的建筑一般也就在150年左右。事实上世界上鲜有几个国家的历史传统能和中国媲美,更没有哪个国家的历史像中国一样如此悠久而又绵延不绝。所以中国的建筑设计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从传统中多多汲取灵感,同时结合当代的生活习惯和理念,应该是大有作为的。我感觉到中国的文化身份正在觉醒,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我是谁”,开始探讨中国文化代表着什么,继而探寻当代中国的文化身份定位。而重新梳理历史,从传统中汲取养料正是解答难题的“金钥匙”。

  艺术评论:在你看来,你认为目前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Sotamaa:从我熟悉的专业角度讲,中国在未来城市设计规划上面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这当然也是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所面对的问题。据说在25年以后,又会有5亿左右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但你们必须为这5亿的新增城市人口规划土地,建造房屋,所以这样的规模是极具挑战的。显然你们无法按照原来的方式来设计城市,很多东西都将被重新考虑。可持续性是一个大问题。这对建筑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大课题。从另一方面讲,对于中国农村,如何帮助那里的人们改善居住条件,如何合理设计规划好一个100万人口的城镇,这又是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挑战。对于像芬兰这样的欧洲国家,很多问题就比较简单。因为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已经修建完毕,十分稳定,不需要再考虑建造那么多新建筑。

  另外,如果你环游世界,比如去到巴黎、巴塞罗那或纽约,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建筑往往很有特色,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去设计出有内涵、有特色、有灵魂的建筑来。建筑不光光是功能性的,它同时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没有内涵的建筑只是一堆技术结构的空壳而已。中国的美术学院需要多多培养这样的人才。

  好的设计师要学会质疑

  艺术评论:你在芬兰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同时在中国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在你眼里中国学生和芬兰学生有什么区别吗?

  Sotamaa:是的,我在同济大学教书也认识不少中国学生。我觉得中国学生应该说都非常优秀。他们普遍都有着很扎实的基本功,能够把布置给他们的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这是他们所擅长的,而这些都是芬兰的学生所不及的。但是,中国学生的不足在于他们的创新意识还不够。这或许和你们的教育体制有关。中国的学生往往都习惯于按照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去操作,而不是去质疑它。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就是要学会质疑,这点很重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3-03-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对“文明冲突”论的反驳
下一条: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专辑
   相关链接
·[朝戈金]民间智慧的形式,口头诗学的精髓——弗里“自创谚语”申论·[张怡 周全明]民间工艺创新设计的局内意识与局外意识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佳庆]艺术乡建的当代性问题和传统性价值研究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柳]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原形问题及启示·[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汪瑶]传统戏曲立法保护中的专业赋能与理论反思
·[汪涵颖]从巴蜀竹枝词看成都风俗里的“儒道互济”传统·[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
·[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孙妍]口头传统与民俗主义的互动共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