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吕微。“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C].//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4-116.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J].民间文化论坛,2006,(3)。
[4]董晓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董晓萍。现代民俗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高丙中。“民俗志”与“民族志”的使用对于民俗学的当下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7,(1)。
[7]董晓萍、[法]蓝克利。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鞠熙。碑刻民俗志——北京旧城寺庙碑刻民俗分析及其数据处理[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
[9]刘铁梁。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刘铁梁。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1]萧放。历史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刍议[EB].
[12]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刘宗迪。论《海外经》与《大荒经》与上古历法月令制度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1.
[14]郭必恒。《史记》的民俗学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
[15]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民俗学视野下的《礼记》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
[16]黎敏。建国初十年(1949-1959)民俗文献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17][美]约翰·迈尔斯·弗里、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9]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0]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1]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上中下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22]顾希佳。浙江故事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23]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萧放、吴静瑾。中国岁时节日研究综述(1983-2003)[C]//民俗春秋——中国民俗学会2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34-362.
(作者联系方式:弘益大学教养外国语学部,韩国首尔 121-791)
(本文发表于《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