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包立民]小红楼里忆二老:钟敬文与启功
  作者:包立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9 | 点击数:9006
 

  与钟老相交十余年,记忆最深的是两次生日聚会。一次是钟老95岁寿诞,另一次是钟老倡议为季羡林老友做的米寿。钟老比季老长8岁,两老的生日聚会,只隔了一年。钟老在1998年,季老在1999年,我有幸都参加了,并有短文记之。记得最清楚的是,两老的生日聚会几乎惊动了文坛的耆老宿友,纷纷从京城东南西北赶来。为了祝贺季老的米寿,钟老破例题诗贺道:“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亦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寿宴上,钟老还代表四十多位京城的作家、艺术家、学者致贺词说:“文艺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朴素是因为真诚。季先生真诚朴素,他是我们的骄傲,我虽比季先生长几岁,但我对季先生满怀敬意,可以说高山仰止。”这段话发自钟老的肺腑,也正是他要主动做东为比他小八岁的季老做寿的原因吧。而季老听到这里马上打断钟老的话说:“不敢,不敢!”然后又致答词道:“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大家为我做米寿,但是我要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希望大家都活到一百零八岁,都成茶寿老人!”两位世纪老人,虽说没有活到茶寿,却接近了期颐(百岁)。

  我与钟老的最后一面,是2001年9月。我赶到北京友谊医院探视,他正在院子里散步。我们坐在院里的长椅上交谈,平时见到的钟老总是穿着整齐,脸面也修理得很干净。可是这次见面与以往大不相同,他十分消瘦,穿着肥大的病号服,晃里晃当,脸上鬍髭拉扎。但两眼炯炯有神,谈兴仍浓,身旁有位博士生侍候。他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正在读蔡元培的著作,他若有所思地说:“现在写轶话掌故的文章不少,轶话掌故出于笔记小品,一变为今日的随笔散文。”我告诉他,今年十月是巴人百年诞辰,宁波市文联要为他举办百年诞辰纪念会,我应邀去参加,他又若有所思地说:“噢,王任叔百年诞辰快到啦,我与他很熟呀!”两次若有所思,我怕他伤神,都未深谈。

  数日后,我抵达宁波,在《宁波日报》上读到了钟老的一首题为《梦逢巴人》的七绝。诗前有百来字的序言,抄录如下:

  余在三四十年代与王任叔交谊颇深,曾三次异地看望他,适逢其先后被上海巡捕房、南京政府、印尼当局关押后放出。而今五十余年矣,夜忽遇故人相逢,交谈甚洽。次日,其乡人周静书同志来访,告任叔兄一百华诞,感兴不已,因口吟一绝以赋之:眼中平辈日凋零,梦里忽逢王任叔。彻骨烦冤何足云,高谈爽笑仍如故。

  钟老比王任叔小二岁,当属平辈知交。王任叔一生坎坷,命运多乖。钟老在诗序中记述了王任叔遭遇上海巡捕、南京政府、印尼当局的牢狱之灾,却略去了他在党内所受的路线斗争的迫害及“文革”中含冤流放,发疯致死。平心而论,巴人在新时代所受的“彻骨烦冤”,远胜于旧时代的牢狱之灾,为什么钟老却以“何足云”轻轻放过?!是故友50年梦里重逢,欢愉惊奇喜溢于言表,故当“高谈爽笑”;还是巴人的冤案早已彻底平反,公道自在人心,故乡逢五逢十连续举办了四次纪念集会,巴人地下有知,也可含笑瞑目了。从写诗的年月推断,这首怀友诗,许是他生前的绝笔了。

 

  忆 启 老

  记不太清是何年拜访启功先生的,仿佛记得,一次在钟先生家里聊天,无意中聊到启功,钟先生随口说了一句,启功也住在小红楼里,在六号楼。按照正常的楼群排列,六号楼与二号楼都是双号,应该靠在一边,可是小红楼的排列似乎不同。记得我初找六号楼,绕了一个大圈。80年代后,启功书名大振,找他题词写字的人越来越多,他家的门槛大有踏破之虞。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他在大门口贴了一张“大熊猫病了”的告示。可是求字者依然熟视无睹,络绎不绝。我曾在供职的《文艺报》副刊的“文艺家风采”专栏中,为他的摄影像配了数百字短文。文字不长,抄示如下:

  启功是个大忙人。当代书家中最忙的,恐怕要推他了。应酬忙,写字忙,开会忙,鉴定忙,讲学忙,忙得这位“心肺胆血,一一有病”的七十五岁的孤身老人,采用一切闭户谢客的办法,登门者依然不绝,直到病倒了,实在不能见客。

  启功晚年自号坚净翁,命其书斋为“坚净室”,颇想静下心来,读点书,将其毕生创作的诗词书画及鉴赏理论研究,著书立说,传诸后人。可是苦在坚净室里不清净,只能在“中夜失眠”的病榻上,拈笔作诗。时不待人,愿天下爱启功者,为启功创造一个清净的写作环境!(引号中均为启功自语)

  此文写于1987年,当年我还只是在书画展览会上见过启功,尚无登门造访。既然文中提出了“愿天下人爱启功者,为启功创造一个清净的创作环境!”自己也该以身作则,无事不登三宝殿。

  我第一次登门造访,是1989年的夏天。当年,我已在京城老画家中征集自画像。求到潘絜兹,他用画美人的铁笔白描法,绘制了一幅俊美的自画像。潘先生是北京现代工笔人物画派开派人徐燕孙的学生,在徐门众多弟子中,他又属新派(相对于刘凌沧、王叔晖、任率英、黄均诸先生而言),能融汇吸取日本浮世绘的人物技法。不过若与新中国后美术院校出来的人物画家相比,他又不能称新派了。昨日之新,即成今日之旧;但今日之旧,又未必会演变成为明日之新。艺术史上的新旧交替,螺旋上升,循环往复,于此可见一斑。

  潘先生的自画像是画好了,按照惯例要请人题诗,请谁好呢?我想到了启功先生。我知道,潘先生与启先生是平辈老友,又是九三学社的社友,我也是经潘先生引荐入社的社员。请启先生题诗 ,师出有名。首次登门求字要不要电话预约呢?我听说他因电话太多,往往不接,又怕贸然在电话中求字,他会谢绝。于是选了一个天气预报有小阵雨的日子,赶在雨前当一次不速之客。

  当我带着一本自画像册页来到启老的书斋,本以为雷雨天气,不会有客,谁知书斋中已有几位荣宝斋的朋友捷足先登。我向启先生报了家门,启老噢了一声说:“您就是包先生,幸会幸会,请坐。”说完,转过身去先处理荣宝斋的事务,事毕送客。然后笑嘻嘻地与我寒暄了起来。我取出自画像册页,说明缘由,他接过画册,一幅一幅细细翻阅,翻到潘老画像,见留着空白题诗处,又噢了一声说,您的事倒是紧要,马上就写。说完,从案几上取过一本诗韵旧谱,略翻了一下。又取过一小块玻璃板,提起毛笔就在板上写了起来。几乎不假思索,就草成了题画诗,然后誊抄在像册上。如此神速,我估摸了一下,也就十来分钟,就完成题画诗。诗曰:“敦煌胜迹昔曾探,金碧成图众妙涵。丝绣平原原易事,如今万象出春蚕。”启先生的这首诗是旧作,还是即兴新作,我没问过他,也无法考证了,但从最后一句“如今万象出春蚕”来看,确是针对潘老像下的“自比春蚕,茧缚自甘”词意而作,很可能是即兴新作。当年他已77岁,反应还如此灵敏,才思还如此敏捷。这是我第一次向启先生求字题诗,也是最后一次求字,却给我留下了类似曹子建七步成章的深刻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 2011年11月0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小月]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首倡者
下一条: ·艾伯特·贝茨·洛德生平简介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