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建军]周作人“附记”四则
  作者:陈建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9 | 点击数:7830
 

  《莫须有先生传序》附记

  答应写莫须有先生传序,已经有半年之久了,到了现在才算写出,同时又需要一篇《看云集》自序,懒得另写,也就拿去应用,这种“一石投双鸟”的取巧办法大约也是不大有的罢。——写是写了,可是上海战事未停,莫须有先生何时可以出世成了问题,写好了的序文也就只可暂时收起。恰好《鞭策周刊》发刊,须尊先生问我要稿,为敷衍须尊先生计,又把这稿找了出来,给他拿去补白。不怕须尊先生见怪,我说这是敷衍,因为中国现时以及本周刊的空气都是非常紧张严肃,中间容不得一点犹豫,而我的文章有时这么落伍,在平时尚且不合时宜,何况这个当儿呢。我老实声明,这完全为的是敷衍须尊先生,并不是对于现时公众想有什么供献,虽然我自己相信有些所说的话却是诚实正确的。

  三月九日。

  《莫须有先生传序》原载《鞭策周刊》1932年3月20日第1卷第3期,署名岂明。初收《莫须有先生传》(开明书店1932年12月初版),题名“序”,系据手迹影印。后收《苦雨斋序跋文》(天马书店1934年3月初版)之“第二分”。

  1932年2月16日,周作人在致江绍原信中说:“‘敝人’因耀辰之要求,拟在第三期(耀公‘主编’的那一期)投一篇稿,是《莫须有先生传序》,传既莫须有,序亦难免莫须有气,实在只是应酹耀辰,殊不足邀文学专家如严公者之一顾者也。”(《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张挺、江小蕙笺注,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版,P227)耀辰即徐祖正,亦即“附记”中之“须尊”,时与杨丙辰、江绍原、杨堃、严锲(“严公”)等6人轮流主编《鞭策周刊》。《鞭策周刊》,1932年3月7日创刊于北平,1933年7月2日出至第3卷第4期停刊,共56期。

  查《周作人日记》,1932年2月5日“上午作文,未成”;6日“上午写文,下午废名来,即去。晚小文写了”,同日“像记”栏内有“莫须有先生传序”字样(《周作人日记》下册,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版,P188-189)。将文章题名写在“像记”栏内,这在周作人日记中是少见的,说明他对这篇文章是比较看重的。周作人之所以看重这篇文章,原因之一是他想“一石投双鸟”,即把《莫须有先生传序》当作自己的《看云集》序来写。序文完成之前,他在写给其弟子们的信中明确谈到这一意图。2月5日致废名:“今早(其实已是八点)忽然想做文章,文章非他,即《莫须有先生传》序,亦即《看云集》序也。乃披衣洗脸吃饭后,摊开纸笔,欲又有点茫然,似乎朝气已去唯存午气,但也并不慌忙,仍想把他写出来,不过是在今年明年则不能知耳。据我原意则想在除夕内写之,若终非过年不可,亦是天命而已。”(《周作人书信》,青光书局1933年7月初版,P224)同日致沈启无:“今日早晨忽想到《莫须有先生传》,要为之写序,乃披衣洗脸吃饭之后,摊开纸笔,亦殊茫然,似文思又告了假,不在书房里也。但是不甘心,终于写了二百字强,预备明天隔年再做,而且还想了一种巧妙办法,拟凑足一二千言,不但送给《莫须有先生传》做序,也便算做了我的《看云集》了。嗟夫,如此取巧,恐古今中外亦尚未之前闻者也,但此例一开,取巧之金针已度与人,从此作序便不难了矣。”(同上,P243-244)2月6日致俞平伯:“今日拟写《莫须有先生传》序,也就当作《看云集》序,如能写成,亦一快事,因为以‘一石落两鸟’也,但如此‘取巧’之法恐古今中外亦均无之耳。”(孙玉蓉《周作人致俞平伯书信选注》,《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1期)1932年10月,《看云集》由开明书店出版,周作人并未用《莫须有先生传》序。个中缘由,他在7月26日所作“自序”中是这样解释的:“今年所作的集外文拢总只有五六篇,十分之九还是序文,其中的确有一篇我是想拿来利用的,就是先给《莫须有先生》当序之后再拿来放在《看云集》上,不过这种一石投双鸟的办法有朋友说是太取巧了,所以我又决意停止了。”

  在序文中,周作人认为“《莫须有先生》的文章的好处,似乎可以旧式批语评之曰,情生文,文生情”,是“从新的散文中间变化出来的一种新格式”。近一年之后,周作人重读《莫须有先生传》,对其先前所发表的意见则大不以为然。1933年1月31日,他在致废名信中说:“前晚昨晚无他事,取贵莫须有先生从头读一遍,忽然大悟,前此做序纯然落了文字障,成了《文心雕龙》新编之一章了。此书乃是贤者语录,或如世俗所称言行录耳,却比禅和子的容易了解,则因系同一派路,虽落水有浅深,到底非完全异路也。”(《周作人书信》,P227-228)

  《潮州七贤故事集序》附记

  禧兄职司拉稿,去冬有一回遇见,一时口滑答应了一句,遂成笔债,拖欠至今,良由心笨手涩真写不出也。上月为潮州林君做了一篇小序,匆匆寄去,后来想到也就可以拿来搪塞,便再去要了来送给禧兄,文章不行早已声明,这里不过不打自招地说出这个原委,希求拉稿和主编的各大委员的原谅而已。

  三月十七日记。

  《潮州七贤故事集序》作于1933年2月24日上午,当天就寄给了“林君”。“林君”即林培庐(1902-1938),广东揭阳人,民俗学家,有《耒臿集》、《民间世说》等著作行世。早在1927年,周作人就曾为其采编的《潮州畲歌集》写过序。1933年3月17日,周作人在致江绍原信中说:“前答应禧公一篇小文,至今成债,近日从林公培庐处收回一序,拟以塞责,将寄往大拐棒矣。”(《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P282)为了还文债,周作人从林氏处要回《潮州七贤故事集序》原稿,寄给了“禧公”,也就是“附记”中所谓“禧兄”。“禧公”即童德禧(1880—1955),字禧文,湖北蕲春人。1909年毕业于京师学馆德语专业,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等。他也是《鞭策周刊》编辑之一,时住在北京西城区大拐棒胡同16号。

  《潮州七贤故事集序》原载《鞭策周刊》1933年3月19日第2卷第23期,署名岂明;又载《民间月刊》1933年4月1日第2卷第7号,改题《谈潮州七贤故事》,署名周作人;后收《苦雨斋序跋文》之“第二分”;收入《潮州七贤故事集》时,题名为“周序”。

  1936年7月,《潮州七贤故事集》由汕头大众出版社和上海天马书店同时出版。两种版本略有差异,前者由钱玄同题写书名;后者封面由张竞生题签,扉页书名出自胡适手笔。这部故事集主要记述了许申、吴复古、刘龙图、王老虎、萧端蒙、翁万达等二十几位“潮州前七贤”、“潮州嘉靖四俊士”、“潮州后七贤”和“潮州历代文人”的故事。在周作人看来,“这是传说类的名人故事,但其内容与童话自多共通,又因为这种轶事大抵以游戏玩弄为主,自然更近于笑话,如平常所说的徐文长也是如此”;同时指出,蒐集民间故事应当用“科学的记录”方法,用“文艺的描写”就会“失了原来的色相”,其“民俗学资料的价值反未免因而减少了”。

  诸如此类的“附记”,对于一般读者和研究者了解周作人有关文章的写作、发表情形及其当时的思想状况,都是有所帮助的。因此,有志者如若编纂《周作人全集》,那些散落在大大小小报刊且不曾入集的“附记”,也应当全面发掘,一并收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 2011年12月0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周笃文]诗词之源早于《诗经》
下一条: ·[陈友康]当前民间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