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那些年,纪录片里的台湾
——“台湾生命力──台湾本土纪录片观摩季”在北京启幕
  作者:记者 钱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9455
 



“台湾生命力──台湾本土纪录片观摩季”活动海报

  没有《赛德克·巴莱》,有多少人会留意到台湾赛德克这样一个民族?没有《海角七号》,有多少人会关注战争期间来不及说出的爱与思念?一直以来,台湾电影对人的感情刻画细腻,对时代的描绘见微知著,以其特有的人文氛围受到很多文艺片爱好者的追捧。而台湾纪录片亦然,其制作理念、水平之高,数量之多,近几年颇有凌驾电影的趋势,不仅记录台湾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图像,也反映出台湾的生命力、创造力、开放以及多元的社会面向。

  5月13日开始,“台湾生命力──台湾本土纪录片观摩季”在北京启幕。在一个月的展映时间里,精选的13部台湾纪录片和若干部台湾电影,陆续与观众见面。这些纪录片见证了台湾的历史,镌刻着台湾本土文化的烙印,也就此成为外界了解台湾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历史的见证

  2011年6月,台湾自由行之门开启,台湾不再仅仅是书中带着墨香的文字,也不是和着吉他的浅吟低唱,很多去过台湾的游客都感受到,真正的台湾和我们之前的想象不一样。

  “尽管现在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了,但目前大部分大陆人去台湾,能够逗留的时间都不太长,仅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左右,很多时候是去一些观光景点吃美食,对于台湾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此次活动的总顾问、台湾纪录片人张钊维告诉记者,“只有通过纪录片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台湾老百姓内在生活的样貌,从中理出线索,在过去的50年,台湾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次的展映分为4个单元。“生命·台湾”单元除了《寻找台湾生命力》这部带有强烈的批判态度、聚焦社会变革中的台湾与台湾民众的片子,还有《翻滚吧,男孩》与《不老骑士》这样关注普通人的片子;“环境边陲”单元关注边缘族群面对商业社会步步紧逼的冲撞;“狂飙的世代”着眼历史,以4部影片记录台湾上世纪50年代和六七十年代;而“裂痕与弥合”聚焦“九·二一”大地震后,台湾社会面对灾难的反应与思考。

  活动期间,还举办4次主题沙龙,史航、王铭义、张典婉等嘉宾和北京的影像爱好者一起观摩研讨。

  “希望两岸导演有更多的交流,可以尝试让台湾导演拍大陆、大陆导演拍台湾的方式增进了解,也期望能介绍大陆独立纪录片到台湾。”张钊维说。

  作为艺术的表征

  曾几何时,对于每一个大陆人来说,宝岛台湾神秘而遥远,记忆中小学课本那篇《日月潭》是台湾第一次闯进我们的视线。青春的记忆里,三毛略带忧伤的文字、罗大佑微微沙哑的声音、余光中“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的乡愁……构成了对台湾的全部遐想。

  张钊维介绍,在参展影片中既有上一辈导演吴念真等人的关怀,也有同一辈导演魏德圣的思考,始自1970年代台湾乡土文化运动的灵魂贯穿其中,类型多样,旨在通过本土导演和演员的视角,呈现一个真实、鲜活、有灵魂的台湾。

  “作品涵盖老中青三代,横跨台湾60多年的历史,这是这次展映的两大特色所在。”张钊维告诉记者,这两年无论对于大陆还是台湾来讲,都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上升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艺术特色归纳抽象出来,传播给更多的人所知。”

  在此次展映中,也集中展示了张钊维创作的三部纪录片。其中,《筑之梦》叙述了“九·二一”地震后的第三年,台湾通过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方法进行重建,但在过程中遭遇许多价值观和现实的冲突,在多方激荡之中,突显了大家对于此活动的不同想法。《消失的左眼》以白描手法记叙了50到6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两岸的事情,自始至终贯穿了“最镇压不住的就是青年人的思想”.《向左走向右走》则关注六七十年代“保钓运动”蔓延的野火,知识青年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理想。“四集纪录长片《寻找台湾生命力》当年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态度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钊维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6月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额尔古纳河右岸》: 鄂温克族人的“心灵史”
下一条: ·[刘大先]何谓“文明”与“野蛮”:观《赛德克·巴莱》有感
   相关链接
·[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的 “出草”习俗之动因与UTUX观念的关联性初步考察·[林孟蓉]台湾彰化福海宫风水传奇与签谱探析
·[边泽星]台湾地区高雄美浓油纸伞工艺考·[林全洲]《台湾风物》之一页沧桑
·[林孟蓉]北台湾妈祖庙「中元普渡」民俗与仪式·[黄秋菊]台湾六堆韩愈信仰与地方小区营造
·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董建辉 何茂旭]台湾高山族“出草”习俗及其成因探析
·[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浙江三大非遗项目首次共赴台湾巡演
·[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纪录片成为非遗传承传播的新平台
·[庄孔韶]我为什么要用影像记录“金翼之家”·[杨红 樊瀚声]“我们的节日”的观赏性和文化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