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雅各布·伊弗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手工业的技术定位
  作者:[德] 雅各布•伊弗斯   译者:胡冬雯 张洁/译 肖坤冰/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09 | 点击数:15748
 
到何处去诉求技术控制权和所有权?很明显,如果散布于整个社会技术系统中,任何直接宣称对技术占有都是无意义的。任何既得技术(假定是技术造出了特定类型的纸张)都可以同时被宣称是个体、作坊、家庭以及更大的亲属群体的财产。这种模糊性解释了为什么槽户们不时地努力维持技术的象征性界限。第一,妇女们被精心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学习重要技术,为了表达她们的外来者身份,她们需要象征性地表明自己的地位;第二,石氏族人与邻村人共享同样的技术,石堰村的石碑需要强调“造纸工艺”是他们集体所有的祖传遗产。在这个产业中,身体的排外并不奏效,因为,小型家庭作坊依赖换工和互助,言辞上的排外,只有在言辞作为形塑信息流动的工具时才起作用。这样的策略或许有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呈现的是妇女将造纸技艺具身化的方法——很大程度上由于她们被抑制形成对造纸技艺的所有感,她们比男人更加犹豫,更少拥有技艺的所有权——抑制了向邻近群体泄漏消息。相反,夹江山区独特的亲属关系实践模式,强调父系亲属间的平等,强化石家男性成员共享的权利意识和技术控制意识。关于谁应该做哪类工作的文化假设不仅塑造了技能培训的结构,而且以“这个任务是我的”之意识,使其与人们的资格相关。[8](P.64)然而,这种假设与特定技术关系密切,可能在技术改革中难以维持。20世纪90年代末期,石堰村出现几个半机械化的造纸厂。这件简单的小事表明,在工业革命中,造纸厂必须呈现的样子。与没有围墙四通八达的手工造纸作坊相比,它们与中国城市的工厂一样,被顶上嵌有碎玻璃片的高墙围绕,被沉重的铁门把守。在过去的300年中,公开和保密的策略支撑着夹江的造纸业,但在21世纪这些策略可能无法再生存下去。
 
注释:
①参见James C.Scott Seeing Like a State (New Haven,1998),和Frederique Appfel Marglin and Stephen Marglin.Dominating Knowledge:Development,Culture,and Resistance(Oxford,1990).
②Charles Moore,Skill and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1870-1914(London,1980),15-26;Cynthia Cockburn,Brothers:Male Dominanc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London,1983).
③Karl Marx,Capital,vol.1(London,1930[1867]),第408、451页,引自Tim Ingold,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Essays on Livelihood,Dwelling,and Skill(London,2000),308;Harry Braverrman,Labour and Monopoly Capital: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1974).
④Vladimir I.Lenin,Collected Works,vol.31,24.
⑤Henrietta Harrison,“Village Industries and the Making of Rural-Urban Differenc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Shanxi”,见Jacob Eyferth等著How China Works:Perspectives 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kplace(London,2006),第25-40页。
⑥1998年,石堰村的土地占有量是平均每家0.16英亩,略小于一个花园的占地。并且大部分是位于山坡台地上的碱性贫瘠土地。
⑦参见Gran Rydén,“Skil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Swedish Iron Industry,1750-1860”,载Technology and Culture 39 (1998):383-407,又见William K.Storey,“Guns,Race,and Skill in Nineteenth Century Southern Africa”,载Technology and Culture 45 (2004):687-711.
⑧见Tim Ingold, The Social Dynamics of Technology:Practice,Politics,and World Views的前言,Marcia-Anne Dobres and Christopher R.Hoffman编,(Washington and London 1999),第6页。
⑨Edwin Hutchins,“Learning to Navigate”,载Seth Chaiklin and Jean Lave编,Understanding Practice: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and Context (Cambridge 1993),第62页。
⑩Michael W.Coy,“导言”,见Apprenticeship:From Theory to Method and Back Again,Michael W.Coy(Albany,1989);Michael Herzfeld,The Body Impolitic:Artisans and Artifice in the Global Hierarchy of Value (Chicago,2004);Eugene Cooper,The Woodcarvers of Hong Kong:Craft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Capitalist Periphery (New York,1980)。
(11)Michael Sonenscher,“Mythical Work: Workshop Production and the compagnonnages of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载Patrick Joyce,The Historical Meanings of Work (Cambridge,1987)。
(12)Esther N.Goody,“Learning,Apprenticeship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载Apprenticeship: From Theory to Method and Back Again,ed.Michael W.Coy(Albany,1989),第239页。
(13)有一种情况,这些“间谍”事实上是来自省会的社会科学家,为台湾的民俗杂志《汉声》工作(见下一个注释)。
(14)尽管我们可以稳妥地假设在石家,兄弟间的距离比远亲间的距离更近,但是在公开场合他们不重视这样的感情。我就经常见面的兄弟俩,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但是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其他人都不觉得这件事情足够重要,值得被提及。
(15)1949年以前,这些组织也包括蔡翁会,即崇拜纸的发明者和造纸匠的行业神蔡伦,“秘密”(事实上并不非常秘密)会社,以及其它自发组织。1949年后,这些组织被国家轻工业局或各种贸易部门取缔或取代。
 
参考文献:
[1]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Chicago,1966.
[2]Tim Ingold.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Essays on Livelihood[M].Dwelling,and Skill.London,2000.
[3]盛毅,袁定基.“夹江造纸”[J].汉声,1995,(7).
[4]景军.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Power,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Stanford,1996.
[5]Myron Cohen.Kinship,Contract,Community,and State: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China[M].Stanford,2005.
[6]Thomas Hughes.Networks of Power[M].Baltimore,1983.
[7]Andy Clark.Being There:Putting Brain,Body,and World Together Again[M].Cambridge, Mass.1999:68-69,80-82.
[8]Pierre Bourdieu.The Logic of Practice[M].Cambridge,1990.
(本文原载《民族学刊》2012年第2期,文中图片、图表等请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族学刊》编辑部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布鲁范德:《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
下一条: ·[美] 柯西诺 主编:《英雄的旅程:与神话学大师坎贝尔对话》
   相关链接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