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作者:陈怀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06 | 点击数:27772
 

  36、陈寅恪:《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 2001年,第1页。
  37、《谈龙集》,见《周作人自编文集》,第94页。
  38、参见季进、曾一果:《陈铨———异邦的借镜》,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5年。
  39、陈铨:《中德文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第9页。
  40、参见陈铨:《中德文学研究》,第135页。
  41、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82—91页。
  42、当代已经有学者专门著书探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国民性的讨论,如孙隆基,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 Armonk: M. E. Sharpe, 2002, p. 148,讨论梁启超受欧洲思想的影响。
  43、何炳松:《通史新义》,见《民国丛书》(影印本)第3编第61册,上海:上海书店, 1992年,第221页。
  44、Frederick M. Barnard. Self-Determinat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Rousseau and Herde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8,p. 224.
  45、Nicolas Saul. Philosophy and German L iterature, 1700 - 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46.
  46、Isaiah Berlin. Herder and the Enlightenment, in Three Critics of the Enlightenment: Vico, Hamann, Herd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168 - 242; 柏林论反启蒙见JosephMali and RobertWokler eds. Isaiah Berlin's Counter-Enlightenment,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93: 3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2003。关于赫尔德思想中的多元主义倾向,还可参见近年的政治思想研究: SankarMuthu. Enlightenment againts Empire,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ap ter 6; 哈曼和赫尔德对语言的研究见Andrew Bowie. The Discovery of Language: Haman and Herder, in Introduction to German Philosophy: from Kant to Habermas,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3, pp.41-57。
  47、David M. Jones. The Image of China inWester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p. 70 - 75.
  48、Frederick M. Barnard. Herder on Nationality, Humanity and History, Montreal and London: McGill - Queen 's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20 - 21. 赫尔德很重视律法,认为摩西不仅是犹太民族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立法者之一。
  49、Frederick M. Barnard, J. G. Herder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117-169.
  50、Frederick M. Barnard. Herder on Nationality, Humanity, and History, pp.5-6.
  51、Lung-kee Sun.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 New York and London: M. E. Sharpe,2002, p. 52.
  52、参见德国爱尔兰根大学《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语料库》(WSC databases,见http://www.wsc.uni-erlangen.de) 。
  5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 (香港:中华书局, 1983年,第128页)说:“我想真正的革命家,应该了解那地方的民族精神才好。”但编者不能确定此信确切年代,推测是1921年。虽然无法知道此信确切年代,但其年代在何炳松著作发表之前应无问题。
  54、郑匡民把梁启超这种思想归结为福泽谕吉的影响,见氏著《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第55—82页。有关梁启超与日本近代学术的关联,参见狭間直树编:《共同研究:梁启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東京: みすず書房, 1999年。
  55、Vera Schwarcz.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pp.121—122; Lydia H.Liu. Translingual Practice: L 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 1900-1937,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47-49.
  56、雨尘子:《经济竞争论》,见《新学大丛书》,上海:积山乔记书局, 1903年。此词的信息和民族心理学的德文信息均来自《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语料库》。
  57、周作人:《谈虎集》,见《周作人自编文集》,第346—347页。
  58、伍国在《灵魂与国民性和鲁迅的关系再考》检讨了国民性思想的欧洲起源,认为这种思想与19世纪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作者并注意到鲁迅已经接触到法国学者勒庞的《民族进化的心理》一书并受到欧洲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参见丸尾常喜著:《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秦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其实,周作人也是很熟悉勒庞此书的。他称勒庞为吕滂,此书书名作《民族发展之心理》,见其作于1929年5月13日《伟大的捕风》一文,收入《知堂文集》,见《周作人自编文集》,第18页。《北河沿通信》一文则称此书为《群众心理》,见《知堂文集》,第37页。
  59、这篇文章改名为《从中国文化史上所见的中国民族性》,见陈高佣:《中国文化问题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第107—119页。
  60、Kosaku Yoshino. Cultur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Japan: A Sociological Enqui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pp.54-59. 吉野的讨论引用了Aira Kemilainen的观点,见Nationalism: Problems Concerning theWorld,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Jyvaskyla: Kustantajat Publishers, 1964)。 另一本讨论日本近现代民族主义的论文集也涉及了一些日本人论思想的讨论,见SandraWilson ed. Nation and Nationalism in Japa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p.1-162。
  61、参见陈怀宇:《陈寅恪与赫尔德———以了解之同情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20—32页。
  62、姜蕴刚:《历史艺术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4年,第3页。本书初版原为华西大学文学院《学术丛刊》第三种,发行于1941年5月。
  63、Frederick M. Barnard:Herder on Nationality, Humanity and History.
  64、J. G.Herder. Sammtliche Werke, Berlin: 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 1877 - 1913, XV I, pp. 547 - 551; 巴纳德的讨论见FrederickM. Barnard. Herder on Nationality, Humanity and History, pp. 112 - 113。
  65、CHAO Wei-pang. Modern Chinese Folklore Investigations, [Asian ] Folklore Studies 1, 1942, pp. 55 - 76; 2, 1943, pp. 79- 88; Yen Chun-chiang. Folklore Research in Communist China, Asian Folklore Studies 26, 1967, pp. 1 - 62; Sandra Eminov. Folklore and Nationalism inModern China, 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 12: 2 - 3, 1975, pp. 257 - 277; 又载Felix J.Oinas, ed,Folklore, Nationalism, and Politics, Columbus: Slavic Publishers, 1978, pp. 163 - 183。日本也有类似的例子: RichardM. Dorson. National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Folktales, 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 12: 2 - 3, 1975, pp. 241- 256。
  66、《知堂回想录》上册六七《日本的衣食住上》,见《周作人自编文集》,第210页。
  67、《知堂回想录》上册七〇《结论》,见《周作人自编文集》,第22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龙与图腾的耦合:学术救亡的知识生产
下一条: ·[孙国林]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