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谭志湘]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走向
  作者:谭志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7 | 点击数:8722
 

 

在世界戏剧之林中,东方戏剧——印度的梵剧,日本的能乐、歌舞伎,朝鲜的唱剧……各显奇妙,作为东方戏剧的中国戏曲,它的繁茂昌盛,称得是世界戏剧文化的一个奇观。除京剧、昆曲而外,地方剧种就有300多个,且大都活跃在当代舞台之上。不少外国朋友称中国是“戏剧大国”,在这个“戏剧大国”之中还有一个部族,这就是奇妙而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戏曲。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地处边陲或是山乡,因为历史上统治阶级实施民族歧视政策和交通不便等政治经济上的原因,造成了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较少,这就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特质乃至语言文字。质朴勤劳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劳动之中,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等,其中也包括少数民族戏曲。
中国的京剧、昆曲大约在20世纪初已经走出国门,为世界所了解,少数民族戏曲走向世界就很晚了,其中藏戏曾到美国演出过,那已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现状如何?应该说发展是不平衡的,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戏曲剧种,但有的一个民族能有两三个剧种。回族是少数民族中人数比较多的一个民族,分布地域也比较广,从西北到西南,乃至北京都有回族聚居处。这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是很高的,但回族戏曲尚未成熟,属于发展中的剧种。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出现了一个新剧种——夏剧,这是孕育中的回族剧种。有的民族人数并不很多如聚居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他们就有傣剧和赞哈剧两个剧种。有的民族同志认为有没有民族剧种代表了一个民族文化的高下,由此可见他们对民族剧种的重视程度,我认为这种看法有些偏颇,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不能简单的以戏曲的发展状况而定。回族、蒙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回族的夏剧,内蒙的蒙古剧之所以尚在孕育之中,原因是很复杂的。
少数民族戏曲的生存状态也有所不同,有的已经进入城市现代化的剧场,有的仍活跃在民间,只有业余剧团在节日演出,属于自娱性质。藏族的藏戏分为阿吉拉姆藏戏、安多藏戏、德格藏戏、嘉绒藏戏、白马藏戏等。不同地域的藏戏演出状态也不同,流行于西藏地区的阿吉拉姆藏戏,藏语是“仙女大姐”之意,如果溯源,阿吉拉姆藏戏大约在公元8世纪已经出现。藏王赤松德赞在山南修建桑鸢寺,请印度高僧莲花僧,即白马老本入藏,在举行落成典礼时,演出一种哑剧的跳神仪式,采用的是藏族原始宗教“苯钵”巫师仪式与当地土风舞相结合的形式,宣扬的是佛教哲理。阿吉拉姆藏戏的诞生是在15世纪,这其中有一个很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至今:相传葛教派僧人汤东杰布看到老百姓过河有困难,西藏河流湍急,淌水或皮筏子摆渡存在很大危险,他立志修桥以利生民。汤东杰布煞费苦心地四处募捐,三年过去了,收效甚微,后来他发现在他的信徒中有七个能歌善舞的姑娘,她们不但生得漂亮且聪明伶俐,于是他把佛教故事编成有歌有舞的戏剧故事,让姑娘们演出,劝人们礼佛行善,他成功了,藏戏也随之诞生。汤东杰布成了藏戏班中供奉的戏祖,藏戏也因此被称之为“仙女大姐”。
藏族以畜牧为生,逐水草而居。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又多风沙,因此藏戏多在八月演出,那时气候温暖,牧民在依山傍水的广场上看藏戏,他们带着水、干粮、肉干和酸奶子,边吃边喝边看,一出戏能演几天几夜,累了就睡一觉,醒来再看,很是惬意。八月是西藏的藏戏节,藏语叫“雪顿节”,译成汉语即“酸奶节”,是吃着酸奶看藏戏的意思,这种广场式的演出至今在牧区中仍存在。广场演出的藏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温巴顿”,即正戏开始前的歌舞,穿太子装的演员出场,祝福吉祥如意或是七仙女舞蹈,再现当年汤东杰布为民造福修建铁索桥的情景。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朗颂、礼赞佛法圣地、雪域风光,也可以穿插百技杂艺。第二部分称“雄”,也就是进入戏剧故事的演出。第三部分是“扎西”,戏剧结束后的歌舞,有时与戏剧有一定关系,圆满的故事结局,众人欢呼雀跃的场面,也有与戏剧无关的,戏班子全体人员上场祝观众大吉大利,事事如意,风调雨顺,牛羊兴旺等,并向大家募捐。这种古老的演出形式与演出场地和牧民生活条件相适应,很受藏民欢迎,延续至今。每年八月,在拉萨的罗布林卡(林卡即花园)等仍有这样形式演出的藏戏。随着时代的发展,藏戏从草原走向城市,走进现代化的剧场,演出形式也产生了变化,笔者曾在拉萨的剧场看过藏戏,也曾看过西藏藏剧为参加全国性会演送来的录相带,藏戏变成了两个多小时能演完的剧场艺术,运用现代化的灯光、音响设备,服装也变得精致华美起来。虽然演出形式变了,但藏剧的特色还是很浓烈的,例如藏剧的面具、白面具、兰面具等依然存在,表现海上行船与汉族戏曲的以桨代船也不相同,藏戏的船是用绸布围成船形,演员翻出布围就表示落水,加之地道的藏族歌舞,还是给人以独特之感。
同是藏族戏曲,流传于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部的“安多藏戏”与西藏的阿吉拉姆藏戏就有很大的不同。安多藏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甘肃拉布楞寺主持加木洋五世丹贝坚赞在拉萨看了阿吉拉姆藏戏后很是兴奋,他把阿吉拉姆藏戏带入青海,但因为语言不通,安多语系的藏民很难接受。他立志要创安多语藏戏,以宣扬佛法,普渡众生。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年的朗仓活佛。朗仓活佛对藏戏并不熟悉,但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北京,他喜欢看京戏,与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等大师有过交往。他曾在内蒙古讲学十二年,接触了不少蒙族民间艺术,于是他广泛吸收,在安多藏族舞蹈、民歌的基础上,融入了京剧艺术和蒙族民间艺术,演出佛教故事,并把八大藏戏移植成安多藏戏。1946年在拉布楞寺演出《松赞冈布》,朗仓活佛亲自扮演唐太宗。因为是用安多语演出,青海、甘肃的藏民都能听得懂,为此大受欢迎,并得以广泛流传。同是用安多语演出的藏戏,在甘肃称之为拉不楞藏戏,在青海称之为黄南藏戏,在四川称之为嘉绒藏戏。
安多藏戏在诞生之际即受到京剧的影响,它擅长于吸收借鉴,最早在寺庙中演出,没有经历广场演出阶段,进入剧场适应较快。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的好戏,如《藏王的使者》、《意乐仙女》和现代戏《金色的黎明》等。《意乐仙女》的场面很大,灯光很美,服装很漂亮,加之独特的舞蹈、音乐、演唱,既富于民族特色又具有一种现代美。此剧曾赴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江苏、山东、江西等地演出,受到普遍欢迎。此时朗仓活佛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他看了演出后很兴奋,非常赞赏这种创新精神,并把演出团邀到他的住地,仔细地谈了意见,祝贺演出成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臣玲]20世纪90年代西北城市社区民族通婚调查研究
下一条: ·[刘毓庆]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的考察
   相关链接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曹冰青]传统戏曲资源创新性发展路径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高艳芳]新世纪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趋势与转向·[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
·[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李琰]“回文锦”在“织锦回文”戏曲中的样态与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