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灶神:形象·传说·祭祀
——三联版《春节》书摘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1 | 点击数:18670
 
灶神的形象与传说
阴子方见到了灶神,灶神是何形象,没有交待。从古代文献记录看,灶神形象有男有女。灶神在历史上有多种名号,除一般通称灶神外,民间还习称灶君、灶王、司命,老妇等。先秦祭灶有祭火神,也有祭老妇。一般来说,炊事由妇女操持,由炊事而起的信仰应该有女性的成分,先秦的先炊之神,就是一女性神。所以在灶神的形象上很早就有了老妇之说,将灶神与先炊之神联系起来,人们用盆、瓶等炊器盛装食物,作“老妇之祭”(《礼记•礼器》郑玄注)。汉代,灶神有了新的形象。在方士的鼓动下,汉家皇帝“始亲祀灶”,当然那是炼丹的“仙灶”。儒家文化人对灶神为老妇之说,予以否认,认为灶神是王者所祭,祭祀的是神圣有功德之人。在他们的心目中,女性当不起这样的祭祀,他们不仅在社会上将妇女驱回闺阁,在神灵世界里也尽量以男性取代女性。东汉时的灶神已经以男性为主,出现了灶神夫妇,男名苏吉利,女叫王抟颊。灶神的女性形象在民间信仰中一直若隐若现,《庄子•达生》篇称“灶有髻”,晋人司马彪采录民间传说释“髻”:“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唐朝这一传说仍有流传,并且添加了新成分,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他还有六个女儿。灶神姓张,与天上的玉皇攀上了亲戚,这与道教系统整理神仙谱系有关。灶神家庭的出现,反映世俗社会伦理意识的增强。无论灶神如何变化,他始终离不了女性的陪伴。由于腊日祀灶与季冬行傩有关,后世人们又称灶神夫妇为傩公傩婆,也叫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图3-7灶神像)
在民间年画中,有的灶王爷有两位夫人,邯郸人称为大奶奶、二奶奶。(图3-8灶王爷、灶王奶奶)山东人对这幅灶神年画有自己的解释:
传说灶王爷本姓张,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这位张郎娶了位贤淑的妻子叫丁香,小夫妻二人勤劳持家,家里很快就殷实起来。可是过了不久张郎就渐渐厌弃了丁香。张郎隔三差五地出去风流快活,却将妻子的贤惠体贴抛掷脑后。终于有一天,他找了个借口把丁香休掉了。凭着家里还算丰厚的底子,他又续娶了一个漂亮的夫人叫海棠。这位海棠夫人可不同于丁香,她爱慕虚荣而且贪图安逸。没有多久,这个富足的家便败落了,海棠一甩手抛弃了张郎,另谋出路去了。被抛弃的张郎最后沦落到沿街乞讨,在与乞丐争抢的过程中,两只眼睛也瞎了。又一个寒冬腊月,他实在受不了寒冷,就敲开了一大户人家的门。门开后,他被请到了室内,屋里暖意融融,还有人给送上了一碗鸡汤面。许久不曾吃过这样的饭菜了,张郎狼吞虎咽把面条吃了个底朝天。最后吃到碗底的时候,吃到一根硬硬的细细长长的东西,张郎想:“肯定是个鸡骨头吧!”于是随手就把那东西扔掉了。这时候旁边传来一个熟悉而怨愤的声音:“死张郎啊死张郎!你瞎着两眼不认我丁香!”原来这正是丁香的家,那“骨头”正是丁香与张郎当年的定情簪子。不曾想,这丁香原是一位神仙,她拿起那簪子来朝张郎双眼轻轻划了一下,张郎顿觉眼前一亮,重见光明了!他看着曾经被自己背弃的贤惠妻子,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再看看眼前的情形,羞愧难当。他一低头看到了门口的灶台,于是蒙着头就钻了进去。丁香没想到张郎会这样羞愧,赶紧拖住他的一条腿向外拖。不料张郎再也没有出来,丁香却把他的一条腿给扯断了。天上的玉帝看到张郎虽有错事,却仍有羞耻和悔过心,于是就封他作“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也就是俗称的“灶王爷”,让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并作为家庭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那条被丁香扯断的腿就是如今用来掏烧火草灰的“掏灰耙子”。(管谨严《回家过年》)
所以后代灶祃上有一男二女的三人画像。这与唐代灶神传说有一定的前后承继关系。女性形象的不易抹去,既有信仰传统的原因,也与女性在居家生活中的家务分工有关。由于男权的扩张,中古之后,在灶神家庭中女性成为配角,在祭仪中,女性被剥夺了祀灶的资格,俗有“女不祭灶”之说,如宋人所咏“男儿酌献女儿避”。(范成大《祭灶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拜年
下一条: ·[萧放]春节:贴春联
   相关链接
·[张珊珊]两汉时期孔子形象演变研究·[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
·[叶源欣]《搜神记》中龙形象的继承与重构·[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
·[刘爱华]想象、象征与转向:麻姑献寿传说建构及其生活叙事阐析·[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
·[李欣桐]日本新冠疫情下妖怪 Amabie 形象的多重建构·[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
·[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冯榆捷]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诸葛亮形象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