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9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9年会专区

[任雅萱]构建的系谱
——清代山东“门”型族谱文本的流变与乡村实践
  作者:任雅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0-19 | 点击数:3124
 

 

中国民俗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

 
构建的系谱
——清代山东“门”型族谱文本的流变与乡村实践
任雅萱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作为清代山东宗族组织结构形式之一的“门”型系谱,并非自然分化的结果,它是被构建出来的。被认为是宗族分支的“门”,其实是一些群体在不同历史阶段以乡村为中心有目的进行选择联合的结果。通过对清代山东“门”型族谱文本本身流变的解读,可以揭示这一过程。族谱记载往往与文本形成的历史过程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应该注意剥离族谱记载与实际历史过程之间的区别,从而发现宗族叙事的叠加过程。在山东“门”型宗族中,存在着族谱上的系谱和观念上的系谱两种系谱观念。“门”型系谱观念的形成是族人乡村实践的结果。
关键词:清代;山东;型族谱;乡村实践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任芳]村落庙会传说、庙会与村际神亲关系建构
下一条: ·[荣新]“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戏出纸扎与戏曲艺术形式的结合与转换
   相关链接
·[钟华青]广西富川县乡规民约碑刻初探·[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王海娜]清代外销画《刘金定斩四门》图像研究·[王懂懂]“他者”民俗志:基于清代《顺宁府志》所载彝俗的考察
·[佟思远]生死礼俗:清代四川棺木研究·[刘茜瑜]从官服僵尸到吸血贵族: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鬼怪符号的互鉴
·[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高崇勋 周恩 吕志华]非遗保护视域下山东地方戏曲助力民俗场馆建设研究报告
·[戴佳怡]清代琉球册封使的民俗观·“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山东青州成功举办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张瀛月]山东“煎饼”音变考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
·[钱寅]论承德都城隍庙所反映的“夷夏秩序”·[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