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丽
|
|
|
姓 名: 康 丽
学位学历:法学博士(民俗学)
专业职务:教授
研究专长:民间叙事,民俗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性别研究。
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现 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19-)。
社会兼职: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全国非遗名词审定委员会理论分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辑专家委员会民间故事组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中国民俗学会专家组成员(2015-2017);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履约项目专家组成员(2016-2022),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2020),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2021-2024)。
【期刊与报刊论文】
1.《“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光明日报》2025年2月12日第13版。
2.《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从春节申遗成功说起》,《中国妇女报》2025年2月5日第6版。
3.《我们为何要过“非遗“春节——有关春节当代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25年1月26日第4版。
4.《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基于中国学术共同体自主学科建设的分析》,《文学评论》2024年第5期。
5.《大文化遗产观:解读京味文化的新视角》,《光明日报》2024年9月15日第7版。
6.《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民族艺术》(CSSCI)2023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24年第2期全文转载。
7.《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重新思考钟敬文先生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思想》,《西北民族研究》(CSSCI)202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23年第8期全文转载。
8.《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民俗研究》(CSSCI)2022年第3期。
9.《逆向思考与研究自觉——关于新文科背景下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考》,《长江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
10.《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译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文化论坛》(CHSSCD),2021年第3期。
11.《异域认同:舞蹈、差异与自我塑造》,[美]希拉·博克、凯瑟琳·博兰德著,方云、王心怡译,康丽审校,《民间文化论坛》(CHSSCD),2020年第6期。
12.《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民族艺术》(CSSCI),2020年第4期。由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3.《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关于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思考》,《民俗研究》(CSSCI),2020年第1期。
14.《性别与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化论坛》(CHSSCD),2018年第4期。
1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平等——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相关国际文书的讨论》,《民族艺术》(CSSCI),2016年第6期。
16.《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的当代适用性思考——以形态结构与文本观念研究为例》,《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2016年第1期。
17.《柏林洪堡世界文化博物院的建立:地方历史与文化政治的磋商》(译文),佛里德里
18.希·冯·博泽著,康丽、郝晓源、李晓宁译,《民间文化论坛》(CHSSCD),2015年第4期。
19.《景观、性别与社区:安第斯山脉的故事》(译文),林恩·斯克印克,玻利欧·乔克著,康丽译,《民俗研究》(CSSCI),2014年第4期。
20.《民间故事类型丛的丛构机制》,《民族文学研究》(CSSCI),2012年第5期。
21.《电影工业的传统化实践——从动画 <木兰>说起》,《当代电影》(CSSCI),2011年第5期。
22.《传统化与传统化实践——对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思考》,《民族文学研究》(CSSCI),2010年第4期。全文收录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理论卷(2000-2018)·第一卷(总论)”。
23.《民间故事类型丛的丛构规则——以中国巧女故事类型组编的形式与规律为例》,《民族文学研究》(CSSCI),2009年第4期。全文收录于《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9年卷》(2013)。
24.《从传统到传统化:对北京现代化村落中民俗文化存续现状的思考》,《民俗研究》(CSSCI),2009年第2期。
25.《民间故事类型丛中的故事范型及其序列组合方式——以中国巧女故事为例》,《民族文学研究》(CSSCI),2008年第1期。
26.《钟敬文先生和中国巧女故事研究》,《民族艺术》(CSSCI),2007年第3期。
27.《隐匿的秩序:论中国巧女故事叙事结构中的故事范型序列》,《民族文学研究》(CSSCI),2006年第1期。
28.《现代性节日:选美、性别与民族主义》(译文),Beverly Stoeltje著,《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9.《民俗文化的地方性表现——以京东高碑店村的节日传统为个案》(与关昕合著,本人排序第一),《民俗研究》(CSSCI),2005年第4期。
30.《故事类型丛与情节类型:中国巧女故事研究(上)》,《民族艺术》(CSSCI),2005年第3期。
31.《故事类型丛与情节类型:中国巧女故事研究(下)》,《民族艺术》(CSSCI),2005年第4期。
32.《中国巧女故事中的角色类型》,《民族文学研究》(CSSCI),2005年第2期。
33.《角色置换与利益代言——从社会性别角色解读中国巧女故事》,《民族艺术》(CSSCI),2003年第1期。
34.《利益务实与规范折衷——中国巧女故事中的民间女性德才观探赜》,《民俗研究》(CSSCI),2003年第1期。
35.《悬浮:韩东的诗作与诗论》,《池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集刊论文】
1.《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燕赵文化研究》(第八辑),郭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2.《公共危机时刻的学科实践与学者自觉:疫情中的民俗学思考》,《京师文化评论》(2020年秋季号总第7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2月。
3.《性别制约与规范重塑——中国巧女故事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十六辑)(CSSCI),商务印书馆,2015年8月。
4.《京城脚下的码头与村镇》,《高碑店村民俗文化志》,民族出版社,2007年1月。
5.《失衡与认同:从京东高碑店村的节日传统看民俗文化的地方性表现》,《第二届东岳论坛论文集》,西苑出版社,2007年1月。
6.《祈雨仪式的象征性分析——祈雨习俗中的龙》,《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麻国钧等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4月。
【纪念文章】
1.《“要把秾华饰暮春”——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文艺报》2024年1月31日第5版。
2.《“书童”的追忆——钟敬文先生辞世十年祭》,《神州民俗》,2012年3月。
【专著编著】
1.专著:《巧女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
2.专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巧女故事》(第2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3月。
3.合编:《谣俗蠡测:钟敬文学术散文集》(与巴莫曲布嫫合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
4.合编:《钟敬文全集·诗歌概论/诗歌通论/诗歌格律要略》(《钟敬文全集》第22册)(与董晓萍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
5.编著:《巧女故事》,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8月。
6.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理论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2月。
7.副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卷》(主编杨利慧、合作副主编彭牧、王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