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刘铁梁 |  
                  |  |  | 
     刘铁梁,男,1946年1月生,辽宁省绥中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文系民俗学教研室主任,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员。近年来,注重在城乡社会中开展对于民俗传统的深入调查,为理解近现代地方社会和文化建构的历史,提出并进行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调查研究和写作实验。编著有《北京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手册》、《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经典》等,发表有“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 庙号类型与民间宗教的实践模式——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例”、“ 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等论文。曾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研究方向:民俗学理论、乡村民间自治组织与仪式行为、村落民俗志研究、歌谣学、故事学等。主讲课程:民间文艺学导论;民俗学导论;宗教民俗学;民间社会制度研究。
 田野经历:在浙江、河北和北京京郊等地的农村,长期进行民俗学田野调查。
 个人主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个人简历:
 --------------------------------------------------------------------------------
 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
 197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读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钟敬文教授。
 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
 主要社会兼职 --------------------------------------------------------------------------------
 兼任清华大学等高校客座研究员或教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委会委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人类学会理事
 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员
 主要著述:--------------------------------------------------------------------------------
 一、论文:
 1. 劳动歌与劳动生活,《民间文艺学文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2. 新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5月。
 3. 两派“花儿”表现手法研究,《民间文艺学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 鲁迅的民间文艺观和他的“国民性” 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8年。
 5. 雅俗对流中的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3月。
 6. 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2月(译文)。
 7. 关于民俗学本位的思考,《民俗研究》,1991年4月。
 8. 江南农耕文化调查中的民间文艺,(日本)福田アジオ主编《中国江南的民俗文化》,1992年。
 9. “花儿”抒情的审美类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92年。
 10.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研究,《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
 11. 民间文学的学习,《北京自学考试》报,1992年3月26日。
 12. 黄帝传说的象征意义及历史成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月。
 13. 中国近年来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韩国)《比较民俗学》第11辑1994年。
 14. 深入开展民俗的调查与研究,《中国民俗学研究》,1994年。
 15. 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6月。
 16. 中国南方求雨传说和信仰,[奥地利] Folk Narrative World View,1995年9月。
 17. 民俗调查中的心理观察问题,《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3月。
 18. 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6月。
 19. 联村组织与社区仪式活动,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1月。
 21. 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民俗研究》,1998年4月。
 22. 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6月。
 23. 村落庙会与公共秩序,(台北)《两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24. 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5. 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学术专号总100期,2001年。
 26. 姻亲关系、交际行为和自治组织-松江县村落民俗调查报告》,福田アヅオ编《中国江南村落民俗志研究》,神奈川大学大学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发行,2001年2月
 27. 姻亲关系和乡邻合作-上海郊区张泽镇两个村庄的案例》,《民俗研究》,2001年3月。
 28. 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黄浦江沿岸村落民俗的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6月。
 29. 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抢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5月 。
 30. 解放区的民间文艺研究,《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
 31. 桐城民俗风情•序,黄山书社,2002年2月。
 32. 谈年味,《光明日报•文化周刊》第355期,2002年2月6日B1版。
 33. 丧葬习俗与民间宗教信仰,八宝山,2002年1月。
 34.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与方法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月。
 35. 开拓与探索的历程——北师大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月。
 36. 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漫谈,《守望家园》,西苑出版社,2002年7月。
 37. 春游妙峰山忆钟老,《西北民族研究》,2002/2。
 38. 村落研究二人谈;王铭铭,刘铁梁。《民俗研究》,2003/1。
 39.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上,《民俗研究》,2004/2。
 40.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下,刘铁梁,赵丙祥,王杰文,岳永逸,刁统菊,王学文;《民俗研究》,2004/3。
 41. 民俗学与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十四,罗树杰,刘铁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2. 设计与民间文化五人谈,《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5/3。
 43. 庙会类型与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5/4。
 44.“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5. 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民族艺术》,2006/1。
 46. 箬山渔村的家族文化,《民间文化论坛》,2006/2。
 47. 如何提高乡村民俗旅游项目的品位,《旅游学刊》,2006/3。
 48. 一部乡镇级民俗志的开辟性著作——《柴胡店民俗志》序,《民间文化论坛》,2006/4。
 49. 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0. 节日文化的地方性,《贵州民族报》,2007/08/02
 51. 地方社会的建构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创造——北京三个区民俗调查的视角,《民间文化论坛》,2007/1。
 52. 节日文化的地方性——以贵州台江县苗族姊妹节与划龙船节的关系为例,《凯里学院学报》,2008/1。
 53. 重温对于自身文化的感受,《人民论坛》,2008/8。
 二、著作:1. 《童话辞典》,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9月(合著)。
 2. 《中外民俗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合著)。
 3. 《中国各民族神话》,新蕾出版社,1991年12月(合主编、合著)。
 4.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6月(编委、合著)。
 5.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合著)。
 6. 《 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合著)。
 三、主编:1. 《中国民俗文化面面观》(丛书4册),齐鲁出版社,2000年11月、2001年1月。
 2.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经典》(二十世纪全球文学经典珍藏),主编:刘铁梁、钟敬文、启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北京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手册》,编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1月。
 4. 《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1月。
 5. 《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1月。
 
 研究课题 --------------------------------------------------------------------------------
 钟敬文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俗史”的民国部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的主题学研究”;
 曾主持有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变革中的民间文化”和北京市科委的应用项目等,
 获奖信息
 --------------------------------------------------------------------------------
 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 “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
 1997年和2001年两次获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2001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  |  
            |  | 与同行交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