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璐璐
|
|
|
教育背景
2004-2008 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8-2011 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2012-2016 就读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
2014.4-2014.6 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访问学习
2014.9-2015.2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批判遗产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访问学习
2015.3-2015.8 剑桥大学考古系文化遗产方向博士生联合培养
工作经历
2016.7-2022.10 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历任讲师、副教授
2022.11-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遗产理论;遗产政策;遗产旅游等。
开设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民间文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及重要案例研究(项目编号:17CH222)
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SRC014)
学术出版与发表
【专著】
《朝向未来的遗产共同体: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
【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文化遗产》2022年第6期。
2.《行动者网络视域下表演类非遗项目与高校的联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
3.《荷兰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发展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艺术评论》2022年第1期。
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释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第6期。
5.《机遇、困局与出路:2003年公约>框架下的非遗传承》,《文化遗产》2020年第5期。
6.《社区与权威遗产话语的角力: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批判性思考》,《民族艺术》2020年第5期。
7.《文化的“转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篇)——文化经纪的作用》(第二作者),《遗产》(第二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8.Jacobs(M.),Tang(L.),Zhang(J.)Mourrao(L.)and Maharjan(M.),Internationale netwerking,duurzame ontwikkeling en evoluerende kaders Het programma van de UNESCO-leerstoel voor kritische erfgoedstudies en het borgen van immaterieel cultureel erfgoed aan de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Volkskunde:Tijdschrift over de cultuur van het dagelijks leven(A&HCI),119,2019,2,pp.179-191.
9.《亚洲四国乡村传统手工艺集群化发展策略的比较研究》,《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
10.《西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当代探索》,《新美术》2019年第4期。
11.《新型节日空间中的手工艺发展思路——以伦敦手工艺周为例》,《节日研究》(第十三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年。
12.《多元主体参与:比利时啤酒文化传承的启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13.《在地艺术的文化记忆重塑与权利话语重置——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14.《由社区联盟主导的集体表演——布鲁日圣血大游行的保护与传承》,《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译著】
[英]德瑞克·吉尔曼:《文化遗产的观念》(第一译者),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
【译文】
1.[澳]艾玛·沃特彤、[英]史蒂夫·沃森:《框架理论:朝向遗产研究中的思辨性想象》,《遗产》(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2.[比]马克·雅各布、[比]佐珍·耐依灵克、[荷]阿尔伯特·范德泽伊登:《文化的“转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纪人与保护“非遗”之关系》,《遗产》(第二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3.[日]爱川纪子:《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
4.[比]马克·雅各布:《文化经纪与活态遗产培育:比利时豪特姆年市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相关问题》,《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
5.[比]马克·雅各布:《城市中的社区、群体、个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网与边界对象》,《遗产》(第一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6.[比]马克·雅各布:《不能孤立存在的社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防冻剂的“CGIs”与“遗产社区”》,《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