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铭铭]继承与反思
——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30 | 点击数:17447
 
21世纪开初完成的三篇博士论文,叙述了一种“再研究”,从不同角度分别探讨了汉族、白族、傣族村落公共仪式的历史与社会构成,也就公共仪式的历史性做了在历史深度和广度上各有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是有新意的,在许多地方做得令我产生羡慕之心。“君子和而不同”,三项研究采取的路径有所不同,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可是,合在一起,它们该能给人共同的启发。这一启发是什么?由于相互之间讨论不够深入,这个问题,仍要留待再度探讨。而我依照教育者对自身的要求,崇尚“学而时习之”的精神,尽力在学生的研究中透视其中尚待开发的潜力。上述围绕着时间与“社会理性”、历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讨论,就是我心目中所谓尚待开发的潜力的两个要点。我个人深信,围绕这两个要点展开对话,有助于三项研究的相互推进;而从更广阔的事业看,如果说我个人对这些研究还有什么更高期待的话,那么,这个期待正在于:未来的再度调查,仍然需要在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上,拓展人类学的历史想象力与解释力,对不同时代中心与边缘之间关系的“结构”,展开具有充分时间长度的研究,从而为理解“中国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褚建芳,2003,《人神之间——云南芒市一个傣族村寨的仪式生活与等级秩序》,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费孝通等,1990,《云南三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费孝通,1998,《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弗里曼,1990,《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李传家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5]拉德克利夫-布朗,2002/1936,《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载于《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梁永佳,2003,《地域崇拜的等级结构——大理喜洲仪式与文化的田野考察》,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潘乃谷,2001,《抗战时期云南的省校合作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载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第5期。
[8]钱成润等,1995,《费孝通禄村农田五十年》,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9]萨林斯,2003,《“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田汝康,1946,《芒市边民的摆》,重庆:商务印书馆。
[11]王建民,1997,《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2]王铭铭,1997,《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
[14]王铭铭,1999,《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5]王铭铭,2000,《王铭铭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6]王铭铭,2003,《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王铭铭,2004,《魁阁的过客》,《读书》第2期。
[18]谢泳,1998,《魁阁——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载于《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赵承信,2002/1933,《派克与人文区位学》,载于《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张宏明,2002,《土地制度与公共仪式的变迁——禄村再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1]张冠生,2000,《费孝通传》,北京:群言出版社。
[22]庄孔韶,2000,《银翅》,北京:三联书店。
[23]Bossen,Laurel 2002,Chinese Women and Rural Development:Sixty Years of Change in Lu Village,Yunnan.Oxford: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ing,Inc.
[24]Freedman,Maurice 1963,“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4:1.
[25]Gell,Alfred 1992,The Anthropology of Time:Cultural Constructions of Temporal Maps and Images.Oxford:Berg.
[26]Hsu,Francis L.K.1948,Under the Ancestors'Shadow: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7]Hsu,Francis 1.K.1999,My Life as a Marginal Man.Taipei: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SMC Publishing Inc.
[28]Notar,Beth 1999,“Wild Histories:Popular Culture,Place,and the Past in Southwest China.”Ph.D Thesis,University of Michigan.
[29]Sangren,P.Steven 1987,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ity Press.
[30]T'ien,Ju-k'ang 1986,Religious Cults of the Pai-I along the Burma-Yunnan Border.Ithaca,Cornell:Southeast Asia Program,Cornell University.
(本文原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第132~15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建国]罗平布依族民间文学的神性意识
下一条: ·[河西]孙悟空从哪里来
   相关链接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白宪波]“魂瓶”分类再研究
·[郭俊红]妻与雨:给神的礼物与神给的礼物·[张金金 潘萍]社会交换下的关公信仰
·[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刘志琴]礼俗文化的再研究
·[翁乃群]钱、交换及其背后的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