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林少阳]重审白话文运动──从章太炎至歌谣征集
  作者:林少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6 | 点击数:29145
 

注释:

1. 本文只是以北京大学二三十年代的歌谣运动为例,并未包含国立中山大学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周刊》、《民俗》为据点的歌谣运动。
2. 斉藤晌訳注《全訳漢文大系15?老子》、斉藤晌注所示、東京:集英社,1983年,238頁譯者注。
3. 參考拙稿《朗誦体詩と中国新詩の言語の問題――思想史的な文脈において》。(《九葉読詩会》創刊號,东京:九叶读诗会编,2004年4月)。
4. 參考拙稿《未竟的白话文:围绕着“音”而展开的汉语新诗史》。《新诗评论》第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集》第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5页。
6. 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19页。
7. 梁实秋《歌谣与新诗》。《歌谣》第二卷第九期,1936年5月30日。
8. 周作人《歌谣与方言调查》。《歌谣》第31期,1923年11月4日。
9. 王礼锡《安福歌谣的研究》,分别转载于《歌谣》第22、23号,1923年6月10日、6月17日。
10. 刘经庵《歌谣与妇女》,《歌谣》第2号,1923年10月28日。
11. 徐建新《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35页。作为歌谣征集运动的研究,徐著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12. 卫太利(Baron Guido Vitale) 《北京的歌谣序》(Peking Rhymes,1896年9月>序),《歌谣》第18号,1923年5月13日。
12. 周作人《中国民歌的价值》。《歌谣》第6号,1923年1月21日。
13. 此观点的形成得力于香港科技大学陈建华先生的启示。
14. 章太炎《文学之派别》(1922年5月),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58页。
15. 前揭章炳麟《文学之派别》,章太炎讲演《国学概论》,57页。
16. 前揭章太炎文《学之派别》,章太炎讲演《国学概论》,66页。
17. 详参曹聚仁《讨论白话诗》以及〈新诗管见〉(一)(二),前引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论》附录所收。
18. 章太炎《国学大概》(1922年4月),章太炎《国学概论》,16页。
19. 章炳麟《白话与文言之关系>,1935年5月27日《大公报》。本文所引:章太炎著/武田熙译注《支那学概论》之<附录四篇>所收之汉语原文,东京:严松堂书店,1935年5月,1-2页。
20. 见章炳麟《<订文第二十二?附?正名略例>。《訄书》初刻本的成书时间据朱维铮考证。 朱维铮<前言>,《章太炎全集》第三卷,1984年7月,3-6页。
21. 請參考拙著《〈イロニー〉と”文”:西胁順三郎の詩學理論を手掛かりに》(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學位論文)第Ⅱ部第三章第三節至第五節(〈章炳麟之“文”與“修辭”概念”〉(1)(2)(3))。
22. 《辨诗》。章炳麟《国故论衡》,89页。
23. 见章炳麟《辨诗》, 章炳麟《国故论衡》。关于章炳麟这一趋向,请参考沈家庄《章太炎文学思想略论》。善同文教会编《章太炎舆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里仁书局,1999年6月,326页。
24. 章太炎《文学略说》(1925年7月)。章太炎《国学略说》(孙世杨校),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4年10月初版,200-201页。
25. 《辨诗》。章太炎《国故论衡》,88页。
26. 他对考据学是有赞有弹:“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中略)传记通论,阔远难用,固不周于治乱。建议而不雠,夸诬何益?”(章炳麟《訄书》〈清儒第十二〉,徐复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161页)。徐复依清儒马瑞辰释“风”1之“放议,放言”,注为风议,谓放言论事; 徐复注“不周”为不偏知;又据《说文》“雠,应也”,注此处的“雠”为“不雠,不应”,谓不作出反应。
27. 《与邓实书》。《太炎文录初编?文录卷二》,《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169-170。
28. 《菿汉微言》(1915),浙江图书馆校刊本《章氏丛书》所收,1917年,68页。
29. 《正言论》章太炎《国故论衡》,44页。
30. 刘师培《文说》和声篇第三, 《刘申叔遗书》上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3月,708页。
31. 前引章太炎《文学之派别》。
32. 前引章太炎《文学略说》。章太炎《国学略说》(孙世杨校),197页。
33. 《辨诗》。《国故论衡》90页。
34. 参前揭笔者学位论文第Ⅱ部第三章第五节(3)。
35. 章太炎《国学概论》、69页。
36. 章炳麟《国学概论》,70页。
37. 太炎对韩愈的批评、如视文体“近于草野”为“唐宋之过”(《论式》。《国故论衡》85页)。太炎此处似乎是指韩愈以唐代小说之言入文。这不能不说为过激之言。又如对韩愈的诗,章炳麟评价颇有保留:“昌黎的诗,习杜之遗风,更爱用典故,并爱用难识的字,每况日下了,但自然之风尚存,所以得列于诗林。”(前揭<文学的派别>,章太炎《国学概论》,64页)。
38. 章炳麟《太炎先生自定年谱》,香港:龙门书店,1965年11月,59页。
39. 前引《文学的派别》。章太炎《国学概论》,54页,70页。
40. 清水茂《唐代古文运动与骈文》,《清水茂汉学论集》,蔡毅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0月,57页。
41. 刘又辛《“右文说”说》。《文字训诂论集》所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71页。
42. 祝鸿熹《章黄关于汉字“变异”“孳乳”的论述》,祝鸿熹《祝鸿熹汉语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10页。
43. 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1933)第八节中说:“语根者,最初表示概念之音,为语言形式之基础。换言之,语根系构成语词之要素,语词系由语根渐次分化而成”。《沈兼士学术论文选》所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68页。
44. 陆宗达《训诂简论》<1980>,香港:中华书局,2002年5月,105页。
45. 前揭齐佩瑢《训诂学概论》,71页,75-76页。
46. 《文始》, 《章太炎全集?七》所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164頁。
47. 以上亦據劉師培《章太炎〈新方言〉後序一》整理。《章太炎全集?七?新方言》,133頁。
48.  《文学总略》。《国故论衡》,54页。
49. 劉師培于《論近世文学之変遷》中曰:“文学既衰,故日本文体,因之输入于中国。其始也,译书撰报,据文直译,以存其真。后生小子,厌故喜新,竟相效法。夫東籍之文,冗蕪空衍,無文法之可言”。《劉申叔遺書》下巻、1648-1649頁。
50. 劉師培《中國文學教科書》(1904)。《刘申叔遗书》下巻2117页。
51. 如《中国文字流弊论》。《刘申叔遗书》下卷1440页。
52. 詳細請參考上述筆者博士學位論文《〈イロニー〉と”文”:西胁順三郎の詩學理論を手掛かりに》第Ⅱ部第四章第二節(〈“修辭”概念”結論:①:章炳麟與劉師培“修辭”解釋異同?與荻生徂徠“修辭”解釋關聯〉)。
53. “江”字今音已变,然仍可辨于与古音关系较密切之粤语、閩南話、客家话等南方方音及日语、朝鲜语等汉字圈外语中。
54. 刘又辛《“右文说”说》。《文字训诂论集》所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63页。
55. 转引自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前引《沈兼士学术论文选》所收,84-8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人文与社会 2008-10-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
下一条: ·[刘守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
   相关链接
·[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
·[康凌]“大众化”的“节奏”: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李静]学术、文艺与政治的分殊
·[段宝林]林庚先生谈民歌与新诗·[徐新建]采歌集谣与寻求新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