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作者:赵宪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5 | 点击数:12662
 

  (1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101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18)国内学界往往将“文字”作为语言“能指”中的“形象”,或以文字为例解释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关系。可见,德里达对索绪尔有意或无意的曲解或解构,流弊相当广泛且根深蒂固,对这一常识性的误解进行澄清十分重要。

  (19)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37、47、59页。

  (20)这种联想有可能不准确或者是错误的,就像所谓“哑巴外语”,识字(理解文字的所指意)而不会正确地发音。这种残缺的语言行为并不能否定音响的“第一能指”性质,因为文字本身所标示的“音响”与所读出的声音并不是一回事,就像同一种文字可以有不同的方言。

  (21)语音和乐音的区别远不止于此,例如前者只出自人的发音器官,后者还可以出自乐器;出自歌喉和出自乐器的乐音有着根本的不同,等等。

  (22)这涉及曹植《洛神赋》的接受史、流传史,应当是研究《洛神赋》必须考虑和尊重的史实,即应着力研究这篇短赋何以有如此魅力,能被图像艺术反复模仿,图像艺术又是怎样模仿它的,它和图像艺术的关系是什么,等等。但中国知网显示,30多年来,以《洛神赋》为题的论文近百篇,绝大部分属于作家意图和作品主题研究,语言形式和艺术分析方面的论文屈指可数。其中有一种研究,目的只在力证《洛神赋》演绎的并非“人神道殊”的爱情悲剧,而是清人何焯在其《义门读书记》中提出的“寄心君王”的历史故事。这一结论不仅不符合《洛神赋》1700多年的接受史和流传史,也向读者一直以来的文学期待提出了挑战。如果承认《洛神赋》是虚构的文学梦幻而不是历史文献,就不能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证实或证伪。文学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确认这种联系的前提是确认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差异。尽管这种联系的密切性是中国文学的特点,也是文学研究之文献学方法存在的理由。

  (23)曹植:《洛神赋》,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82页。本文所引《洛神赋》均出自该版本,不再另注,个别标点会有更改。

  (24)郭沫若:《论曹植》,《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38页。

  (25)陈葆真:《〈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26)除陈葆真的研究外,另可参见解光穆《〈洛神赋〉语言五美》(《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容艺梅《〈洛神赋〉韵律修辞分析》(《文学教育》2010年第12期)等。这是30多年来大陆学者发表的近百篇论文中,仅有的两篇关于《洛神赋》的形式研究。

  (27)参见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第10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顾恺之《洛神赋图》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传世作品中最早的手卷绘画。就其成熟程度而言,在此之前可能已有手卷画的出现,但我们对此不得而知。所以,我们不妨将其视为最早对文学叙事进行模仿的手卷绘画。手卷绘画模仿文学叙事在魏晋时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既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自觉,也是中国绘画对文学的自觉模仿,更是艺术自觉对文学自觉的回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29)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文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30)陈葆真的《〈洛神赋图〉与中国古代故事画》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好的研究,此略。

  (31)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第281页。

  (32)2009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了“对倾听的思考——人文学科的听觉转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图像叙事成为强势传播的今天,这次会议当有风向标的意义。会议认为,人类已经沦为视觉盛宴上的饕餮之徒而沉溺其中,人文科学应当从中抽身而出,倡导“安静的倾听”。

(本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8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1月15日 09:2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朱雄君]乡风民俗变迁动力的理想类型分析
下一条: ·[叶晔]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