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作者:赵宪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5 | 点击数:12667
 

  图说置换语言叙事人称的无效性,以及它模仿语言修辞的“口吃”窘境,《洛神赋图》对赋文的这些图绘事实说明,语言符号在图像世界里是否在场关系重大。它的在场既可以恒定源文叙事,又可以穿越图像之“薄皮”而使其变得透明,从而使图像的空间表意在时间的延续中走向深远。但是,我们仍不能无视这一事实:《洛神赋图》是一幅绘画,它首先是“图”而不是“文”,后者只是前者的“附件”。所以,它的受众首先是图的观者,其次才是文的读者。这表明图像作为在场符号具有优先性,赋文阅读只是图像凝视的附加。在这一视听符号交互对话的场域,语言和图像的叙事共享恰似一个正在放飞的“龙风筝”,它那五颜六色的风筝图像最能吸引眼球,少有观者注意到它在空中的蜿蜒翱翔全系于那根细细的长线。如果在观看靓丽图像的同时注意到它的题文,则将题文的意义赋予了图像。这时,被叠加上赋文的赋图就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不仅可以直观到图像本身之所显,还可以透过图像“看到”赋文之语象——“惊鸿”、“游龙”……“太阳升朝霞”、“芙蓉出渌波”——不透明的图像变得透明了。这是语象在图像平面上的叠加,也是语言对图像的“修辞”,图说因此而“说出”了言说之所说。在这一意义上,图像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替身”,不仅“看上去很像”,而且把声音的余韵留在了自己的世界,内化为图说自身而意味深长。同时,语言艺术因在图像世界里的游走而回溯自身,另一个世界里的回光返照映射出它的另外一副镜像。

  新世纪以来,文学理论中的“听觉叙事”(acoustic narrative)开始萌生,一味依赖语义学阐发的叙事问题有了新朋。从“图像转向”到“听觉转向”、从“图像叙事”到“听觉叙事”,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类所面临的表意焦虑和符号危机。事实说明,“图像时代”的受众既不希望“失明”,也不希望“失聪”;既希望睁大眼睛“看”,也希望竖起耳朵“听”。“看”和“听”都是不可偏废的身体器官。(32)

  注释:

  ①现场直播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和亚马逊河口大涌潮,似乎是央视近期最得意的开先之作,尽管明知大自然并不听命于导演的调遣,也会预料到收视效果未必胜过此前的专题片。可见,叙事的在场诱惑竟可以使现代传媒不论对象、不计成本。“在场”(Presence)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关键词之一,在现象学、存在论、阐释学和解构理论的不同语境中,甚至在同一哲学家的不同语境中,其内涵及所指并不相同,至今没有统一、公认的界定,也缺乏对这一概念的系统梳理。它的基本含义无非是指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或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主要是强调时间和空间的直接性、即时即地性。就此而言,图像就是一种最具在场效果的符号。和“在场”相对而言的是“不在场”(Absence,又译“缺席”、“缺位”等)。

  ②Ekphrasis(图说)最早是古希腊修辞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指形象化的语言表述。作为现代哲学和图像学的概念,“图说”即“图像的言说”,意指蕴含着某种意义的图像符号类似语言表述,或者说图像的意义需要使用语言进行表述和阐释。就此而言,“图说”也是“说图”,二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图像表意功能的概括:前者强调图像作为一种表意符号的客观性,后者强调对图像意义的主观阐释,故有学者认为应将Ekphrasis译为“造型描述”,即“对于图像造型的语言描述”。(参见沈亚丹:《“造型描述”(Ekphrasis)的复兴之路及其当代启示》,《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

  ③梅洛-庞蒂:《符号》,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0—68页。着重号为原文所有。

  ④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75、99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陷入”(s'enliser)非常形象地表征了视觉运动的特点。在梅氏看来,“为我的存在”意味着我们是在事物之中观看事物,这一观看方式表现为视觉“陷入”身体存在。视觉“陷入”身体存在同时也是“陷入”了被看事物,因为身体存在就是世界的“在场的肉身”。“在场的肉身”取自该书手稿第2页第1章的标题《在场的肉身或“有”》,指正在知觉着和活动着,带着欲望或痛苦、情感和思想的身体。“忘记了他之所见永远在其所见的下面”可理解为忘记了视觉图像之外的生活世界,即“物我两忘”。本文所涉及的法文翻译问题请教了朱龙杰君,特此致谢。

  ⑤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第172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⑥梅洛-庞蒂:《眼与心》,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0页。《眼与心》的主题就是探讨科学和艺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就符号学而言,这种不同体现为语言和图像的不同功能。当然,将语言和图像的不同类比为科学和艺术的理由不止于此,还表现在认知性和情感性等诸多方面,笔者将有另文讨论。

  ⑦这里所说的“逼真的绘画”,是指主流的写实主义的架上绘画,不包括抽象绘画、行为和装置艺术等。抽象绘画以故意显露笔触或画材的方式增加图像的陌生感,制造观看的摩擦力,阻止视觉对画面的“陷入”,从而改变了视觉的方向,将其导向“我思”;行为和装置艺术取消了画框,抹平了画与非画的界限,更是一种直接的“我思”艺术。抽象绘画、行为和装置艺术都不是艺术图像的主流,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图像符号,它们和语言及文学的关系属于另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笔者将有另文讨论。

  ⑧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王伯敏等主编:《画学集成》(六朝—元),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95页。其中,“思居”被误写为“思足”,今据四库本改正。

  ⑨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王伯敏等主编:《画学集成》(六朝—元),第294、296页。

  ⑩“存在的薄皮”语出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第326页。

  (11)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10页。

  (12)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王伯敏等主编:《画学集成》(六朝—元),第292页。引文中的分号原为逗号。

  (1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7—48页。

  (14)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15)“替补”是德里达从卢梭那里引申出来,并使之成为《论文字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论文字学》在对卢梭的分析中说:“替补”“具有通过意象为一种缺席的存在拉皮条的力量……正是这一点使文字成了言语的替补,但它早已使言语成了一般文字的替补。”而“言语是对直观的在场(在者、本体、本质、存在等等的在场)的补充;文字是对活生生的自我呈现的言语的补充”,就像“手淫是对所谓的正常性经验的补充,文化是对自然的补充,邪恶是对愚昧的补充,历史是对起源的补充……”德里达还认为,在卢梭的《语言起源论》等两部著作中,“更自然、更具有表现力的可见手势可以成为语言的替补,而言语本身是手势的替代物。这种替补性的图画就是语言的起源”。(德里达:《论文字学》,第227、242、343页)

  (16)德里达:《论文字学》,第13—1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1月15日 09:2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朱雄君]乡风民俗变迁动力的理想类型分析
下一条: ·[叶晔]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