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尚丽新]汲古阁刊刻《乐府诗集》源流
  作者:尚丽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7 | 点击数:19515
 

  四 汲扆本

  (一)汲扆本概述

  汲扆本是从清代到1955 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傅宋本之前最为通行、最有影响的一个版本。它直接影响了摛藻堂四库荟要本、四库全书本、崇文书局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的诞生。可以说它在《乐府诗集》诸版本中的地位仅次于傅宋本。汲扆本的版式与汲晋本和汲本稍有区别,即全书中大多数的卷末有“东吴毛晋订正 男扆再订”字样。这是判定汲扆本的最为明显的版式特征。汲扆本传世甚多,全国各大图书均有,著录为普通古籍。

  我在上海图书馆一共看了六个汲扆本。从版刻印刷的特征上可以分作三类:

  第一类﹕

  扉页作“宋本勘定郭茂倩乐府汲古阁藏”。有十册本、十二册本。清晰完好。其中十册本为蒋光焴(1825—1895)[12]藏书,藏印有“盐官蒋氏衍芬草堂三世藏书印”、“臣光 印”、“寅昉”。

  第二类:

  扉页作“宋本勘定郭茂倩乐府汲古阁藏”。有十二册本、十八册本。基本为清晰,亦有字迹、栏线、版片模糊之处。其中有姚椿(1777—1853)[13]藏十二册本。

  第三类:

  扉页“宋本勘定郭茂倩乐府解题汲古阁藏板”。有十册本、十二册本、三十六册本。栏线模糊,字迹漫漶,断板现象大量存在。其中有姚椿藏十册本。

  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汲扆本至少印行过三次。且至少最后一次印行时书板已不属于毛氏,因为扉页题作“宋本勘定郭茂倩乐府解题汲古阁藏板”,书名出现讹误,显系坊肆书商所为。以下结合文献记载,对汲扆本的刊印流传状况稍作描述。

  汲扆本在清代的刊印流传状况大致如此:它产生在康熙八年(1669)之后、康熙四十四年(1706)之前;在乾隆年间重印过,并被采入宫廷;嘉庆以后书板耗损渐多,走向衰亡。

  在探讨汲本、汲扆本的校改时,根据陆贻典校本所引的“毛刻”将汲本和汲扆本的产生时间都推到了陆氏校书之后,即康熙八年之后。由于所见不广,无法推得汲扆本的确切的产生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汲扆本必定产生在康熙四十四年《全唐诗》开编之前。因为经过对校汲扆本与《全唐诗》的“乐府”部分,我们发现《全唐诗》的“乐府”部分系抄录汲扆本、稍加修改而来。故此可以判定汲扆本产生在 1669 年至 1706 年之间。

  汲扆本在乾隆年间再版重印过且被采入宫廷。张之洞(1837—1909)《书目答问》卷四著录有:“《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编。乾隆刻本。”[14]“乾隆刻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不见载录,我们查遍了各大图书馆,亦不见踪影。惟一合理的解释是汲扆本在乾隆年间应该再版过,《书目答间》所载者可能就是重印的汲扆本。经过比勘,我们发现四库荟要本和四库全书本《乐府诗集》均是抄录汲扆本而来。因此可以肯定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开编《四库全书》时,汲扆本被采入宫廷。

  郑德懋作于道光年间的《汲古阁刻板存亡考》载“郭茂倩《古乐府》,板现存江宁。”[15]可证汲古阁本《乐府诗集》的书板在道光年间尚存。但嘉庆以来,重印翻版渐多,汲扆本已走向衰亡。刊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花薰阁诗述》称“琴川毛氏旧有刻本,百年以来,渐亦乖舛失次。”[16]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著录有“《乐府解题》一百卷,宋郭茂倩撰。”[17]这种题名为“乐府解题”的《乐府诗集》应该就是我们在上海图书馆所见的那种扉页题作“宋本勘定郭茂倩乐府解题汲古阁藏板”的汲扆本。孙氏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可见在嘉庆二十三年之前,已经出现了误题作《乐府解题》的本子,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指出这种本子断板严重,字迹漫漶。大约在道光年间,还出现了坊间翻刻本。刘喜海(1793-1852)作于道光戊子(1838年)的跋元本《乐府诗集》云:“是书惟毛氏汲古阁盛行于世,尚为精善,近又经坊间翻刻,恶劣颇不耐读,而欲求一毛氏元本殊不易之。”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文书局重雕《乐府诗集》张荫桓序亦称“乾嘉而后,藏渐寡,或误乎沧溟之割字为韵;或狃于景陵之某句似诗。”可见在嘉、道、同年间,由于书板损耗这一物质原因,汲古阁本《乐府诗集》已趋衰亡,从而引起《乐府诗集》的流传再次陷入混乱。这也引发了同治十三年崇文书局的重刻汲扆本。这一时期汲古阁本《乐府诗集》虽已趋衰亡,但仍不失为书肆的通行本,极易购得,不为世珍。但大约到了光绪二、三十年,汲古阁所刻之书在流传中均已稀有,初刻就更难觅得了。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三”云:“风气二三十年而一变,古书亦二三十年而渐稀。曩余不喜毛氏汲古阁所刻书,光绪初元,京师湖南旧书摊头插架皆是。余所收得《十三经》,一为白纸初印;一为毛泰纸印,全部为乾嘉间歙县郑文照、郑德仁父子以各家所据宋元善本通校。《十七史》亦毛泰纸初印者。余若《津逮秘书》、《汉魏百三家》、郭茂倩《乐府诗集》、《陆放翁全集》、《唐人选唐诗八种》、《唐诗纪事》、《六十家词》、《词苑英华》、《诗词杂俎》、《六十种曲》,均陆续得之,皆以为寻常之本。”“毛刻书余幸当年随意获之,又悔当年等夷视之,今虽备数而未得选购初印之本,是亦失之眉睫之事矣。”[18]  

  (二)陆贻典与毛扆校改《乐府诗集》

  陆贻典(1617— ?),字敕先,号觌庵,清常熟人。精校审,富收藏。《藏书纪事诗》称其为“新城令君之才子,汲古季子之妇翁。东涧老人之高足,其友则大冯小冯。”[19]毛扆为陆氏之婿,二人常合作校书。如《楹书隅录》载影宋精钞本《西昆酬唱集》陆贻典跋云“此书出郡人钱功甫手钞,余从毛倩斧季印录者也。”[20]又《文禄堂访书记》卷四载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陆贻典于汲古阁同毛扆校订《金荃集》。

  陆贻典曾于1639 年、1667 年、1669 年三次校勘《乐府诗集》(参陆氏之跋),陆校的特点是广参诸校,即集中了明末清初常熟文人校勘《乐府诗集》的主要成果——冯校、赵校(赵均)、王毛校、钱校(钱孙保)、钦校(钦远游)。陆贻典后两次校勘《乐府诗集》,毛扆亦稍有参予。毛扆不仅帮助陆氏搜求校本,且直接加入到陆氏的校勘工作中。1667 年陆贻典从毛扆处借得赵校本:“顷从毛黼季借得亡友赵灵均冯校本,再勘,是正弘多,颇怪向时之粗略太甚也。”1669年陆贻典又请毛扆去借钦远游的宋本:“郡人钦远游,以廉价购得宋本。初未知其佳,自余倩毛子黼季物色嗟赏,遂秘不出。黼季郑重求假,扃藏愈固。”诸本并列之后,毛扆与陆贻典一同开始校勘“余既与黼季校入赵本。”可见,毛扆是陆贻典校勘《乐府诗集》的一个见证人。1669年,陆贻典校毕《乐府诗集》,时年五十二岁,毛扆二十九岁,正当盛年。

  后来毛扆重订《乐府诗集》是否受了陆贻典的启发,应是极有可能的。陆氏对汲祖本、汲晋本的态度明显是不满意的。虽然他在清康熙六年(1667)第二次校《乐府诗集》的跋中声称“此书毛氏刻本,远胜元本,惜乎世无有识之者。”但在康熙八年(1669)第三次校《乐府诗集》的跋中指出毛校(毛晋、王咸之校)、毛刻(汲晋本)有“引据他书,加以臆改”的特点:“惟毛氏刻本,亦出之牧翁宋刻,而与冯校往往不合。盖冯校失之略,毛校颇详,而末免引据他书,加以臆改,宜其相去径庭也。”陆校的目的是求古本之真——“庶几诸本俱列,以冀少存宋刻之面目也。”从这一目的出发,陆氏推崇的是冯校——“大要冯氏所校,即未能详,而确有可据,今用为主。俱用从朱笔其余从青笔。”可以陆氏对于毛晋校刻的《乐府诗集》是寓褒贬于行动中的。毛扆在参予陆氏的校勘活动中,发现汲古阁刻本的不足,萌生重订之心,应该是极有可能的。

  陆氏校勘《乐府诗集》不仅仅是启发毛扆重订,而且在汲本、汲扆本的校改内容中,亦不难发现受陆校影响的痕迹。诸如陆氏指出毛刻误的地方,一般都得到改正;再如王咸、毛晋校勘时并未参看冯校本,到了汲本、汲扆本,则多有从冯校而来处。这些在我们下文中所列有关汲本、汲扆本的校记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国家文学信息网 2007年01月19日

上一条: ·[高小康]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
下一条: ·[董晓萍]北京城市用水的民俗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