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尚丽新]汲古阁刊刻《乐府诗集》源流
  作者:尚丽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7 | 点击数:19518
 

  二 汲晋本

  汲祖本付梓印行,即诞生了汲晋本。汲晋本的刊刻时间也应在崇祯己卯(1639)。我们可以在陆贻典跋中找到确凿的证据。陆跋曰:“余少时同孙子岷自从定远借校毛氏刻本,距今已三十年矣。”陆跋作于“己酉孟夏廿有四日”, 己酉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那么三十年前就是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如此则毛晋刻《乐府诗集》于 1639 年应毫无疑问。王咸校毕此书在崇祯己卯腊月——“腊月廿四日灯下阅完。是夕爆声如雷”(卷一百王咸题识),这说明这部一百卷的大书不是在全部校完后才刊刻的,而应该是校一部分刻一部分。卷九十二王咸题识亦称“阅竟前一卷,日将下舂,因付刻催迫,乃复披阅,不谓遂能终之。初九日识。”正因为校刻都在同一年进行,所以才能赶在年底问世。

  (一)传世汲晋本概况

  我们发现的汲晋本只有两个:一是藏于南京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题为陆烜校;一藏于上海图书馆,劳权校本。

  1.南图汲晋本

  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栏。上鱼尾,每卷首页和末页的鱼尾下题“汲古阁”“毛氏正本”及页码,首页与末页之间的其它页的鱼尾下题“乐府×卷×”。印刷精良,栏线清晰,无断版,有清晰秀美之感,必为初刻初印本。卷首为李序,遗周序。李序上有陆烜黄笔校补。陆烜于李序末题曰:“乾隆己丑三月十八日读李五峰集校补烜”。第二页有丁丙的识语,记录得书始末,“今观汲古跋语,是刻实祖宋本,较元童万元家本为优。经沈文悫藏庋,陆梅谷校叙,余心可珍重,以十番购之。”云云。

  藏印有:“子书楼”、“快雪斋”、“归愚”、“沈德潜印”、“梅谷”、“陆烜子之印”、“丁丙”、“四库著录”、“八千卷楼”、“嘉惠堂丁氏藏书之记”。“子书楼”、“快雪斋”二印不知为何氏之印;“归愚”、“沈德潜印”为沈德潜藏印;“梅谷”、“陆烜子之印”为陆烜之印;其余为丁丙之印。

  据丁丙识语和藏印可知此书递藏状况为:沈德潜(1673—1768)→ 陆烜(?1766—?1786)→ 丁丙(1832—1899)。

  2.上图汲晋本

  上图汲晋本应与南图汲晋本为同时所印,都是初刻初印本。上图汲晋本同时又为劳权校本,即劳权以元本校汲晋本,关于劳权校勘诸事,参拙著《〈乐府诗集〉版本研究》,未刊稿 。

  此本藏印有:“下邳余怀字澹心一字广霞”、“蟫盦”、“丹铅精舍”、“沤喜亭”、“学林堂”、“劳”、“襛”等。可知其为余怀藏书,后为劳权所得。“襛”为劳权之女之印。

  (二)从汲祖本到汲晋本

  汲晋本基本上是从汲祖本而来。在处理绛宋本和元本的异文上,当二者不能择其一时,通常采用“某,一作某”的形式。汲晋本基本沿袭了汲祖本(元本、绛宋、王毛校)的大量讹误。汲晋本显然在刊刻之前又做过校勘和改动,一方面通过本校或他校订正了汲祖本的部分脱漏讹误,另一方面汲晋本自身又添加了大量的臆改、讹误和脱漏。

  1.以“某,一作某”的形式反映绛宋本和元本的异文

  2.沿袭祖本(元本、绛本、毛校、王校)之误

  3.通过本校或依据他书改正汲祖本的部分讹误

  4.汲晋本新增的臆改、讹误和脱漏

  1)臆改

  2)讹误

  3)脱漏

  汲晋本是汲古阁本《乐府诗集》最初的刻本。就其版刻价值来说,它是汲古阁系统内最早刊刻的本子,是善本;但就其内容而言,错误很多。它不仅沿袭了祖本的错误,而且本身之臆改、讹误又不可胜计。但不管怎么说,从汲祖本到汲晋本的刊刻,《乐府诗集》重新有了一个定本。  

  汲晋本在刊刻的初始时期,并不为世所重。在清康熙六年(1667)陆贻典重校《乐府诗集》跋曰:“此书毛氏刻本远胜元本,惜乎世无有识之者。”这可能与两种因素有关--战乱和印量有限。汲晋本《乐府诗集》的诞生,适逢明末战乱,政局动荡,出版印刷业自会受到影响。从汲晋本刊刻( 1639 年)到毛晋过世( 1659 年)二十年间正是清军入关后顺治初年的动荡时期。再据古籍印刷常识,一部书的初印约为四十部,这个印刷量是很小的;如果又不经重印,那么其流传有限可知。

  三 汲本

  汲古阁校刻书籍,有其自身的许多特点。汲晋本那种不依底本,多加臆改者,也不乏其例,如《书林清话》卷七载:“元大德本《后汉书》载陈鳣跋云:‘荛圃尝曰,汲古阁刻书富矣,每见所藏底本极精,曾不一校,反多臆改,殊为恨事。 '” 再有,再版重印时又加剜改,如校本陆游《南唐书》载顾涧 临陆敕先校钱罄室本云:“汲古阁初刻《南唐书》,舛误特甚,此再刻者,已多所改正。然如《读书敏求记》所云‘卷例俱遵史汉体,首行书某纪某传卷第几,而注《南唐书》于下,开卷便见其谬'者,尚未改去。其它沿袭旧讹,可知其不少矣 。”[5]汲古阁校刻《乐府诗集》正属于此种情况 —— 先后产生了在内容上出入相当大的三本:汲晋本、汲本和汲扆本。三本同出于一块书版,款式行格一概相同,不同的是后二本有大量的剜改。诸如卷四十八《襄阳乐》末一首“恶见多情欢,罢侬不相语。莫作鸟集林,忽如提侬去。”汲晋本此首脱,汲本补入。像这种在一块书版中补入一首二十个字的诗,定需将整块书版重刻。这种剜改的结果是产生了内容上差异相当大的三本。三本在内容上的区别大致是:汲晋本不仅沿袭了汲祖本的错讹且自身又增加了许多臆改讹误,汲本订正了汲祖本和汲晋本的部分错讹,汲扆本订正汲祖本和汲晋本的绝大部分的错讹,堪称校勘精审。以下我们先对汲本作一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传世汲本概况

  在我们所见的汲古阁本中,只见到唯一的一个汲本,也就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明末毛氏汲古阁刻公文纸印本,清翁同龢、翁曾文跋”本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翁曾文跋中云:“ 此书乃汲古阁主人所刻,纸用残册,岂取其坚洁耶?然此为初印本无疑。内有朱笔评点,共六十四处,其改正者约廿处,系冯简园先生手笔。 ” (我们已将冯氏的评点辑出,虽数量不多,但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有校勘、有赏析、有笺释等等。)藏印有“虞山冯武”、“翁践孙”。据题跋与藏印可推知此书大约一直在常熟一地递藏,其顺序为:冯武 → 翁曾文 → 翁践孙。

  近现代著名藏书家莫伯骥(1878—1958)在其《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中亦载有一个“明汲古阁刻本,用公牍故纸印”,当为上图藏本之外的另一个汲本。其判断依据有三:第一,莫氏为广东东莞人,其生平活动笵围在广东、香港、澳门一带。第二,莫氏的藏书来源不包括翁氏藏书,“北如意园之盛、临清之徐,南如揭阳之丁氏、南海之孔氏、巴陵之方氏、江阴之缪氏、茂苑之蒋氏、长沙叶氏之观古堂、独山莫氏之铜井文房、扬州吴氏之测海楼,最近蒙难之聊城海源阁……然其散出之旧椠精抄往往为伯骥所得。”[6]第三,莫氏之书多毁于日寇侵华之战火。故此可知在近现代至少有两个汲本流传于世。莫氏关于他所收藏的这个汲本有一个判断,他认为“此本用前明公牍纸背印,板新墨妙,当是初次雕成所印。”这个判断无疑是错误的,即便不以汲本的内容来判断汲本的刊刻先后,仅据版刻上的特点,也可以判定汲本产生于汲晋本之后。因为我们翻检上图汲本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栏线有细微的断版的痕迹,所以它必不是初刻初印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国家文学信息网 2007年01月19日

上一条: ·[高小康]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
下一条: ·[董晓萍]北京城市用水的民俗学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