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张举文]民俗中没有母题而有象征
——兼谈“叶限”故事与仪式的象征分析方法
  作者: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4-13 | 点击数:6606
 

结语

  现有的主要民俗学理论观点与方法都是源自十九世纪欧洲的。每个概念不仅是一个分析工具,而同时也体现出特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特别是在涉及对“他者”文化的研究时。母题这个概念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作为十八和十九世纪欧洲提出文明论的印证工具,母题概念以欧洲文学和文化为背景被界定出来,随后被作为一把尺子去衡量欧洲之外的文学和文化。这当然是与处于高峰期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呼应的,尽管可能是隐形的。随着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法律层面的废除,对那些相关的学术概念的反思与再定义不但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母题得到重新理解和界定。本-阿默思以欧洲、美国和非洲的实践比较,提出了“本族类型”(ethnic genre)概念,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学科范式转换。同样,本-阿默思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后,又提出了“民俗中没有母题,而有象征”的命题。对此,本文以叶限等故事佐证了这个观点,即一个故事及其象征是基于特定地域文化而发展并延续的。在灰姑娘故事成为童话想象世界的象征时,它脱离了欧洲的社会现实。而叶限故事则仍是基于地域文化的象征,并展示出其内在的传承生命力。

  基于相同的逻辑,对仪式的分析也同样存在如何对特定文化中的仪式进行分析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的仪式实践提出了“最小有意义行为单元”的概念,指出以此单元作为一个完整的象征符号来表达一个符合特定场合的完整的意义。仪式最突出表现了一个文化中的民俗认同,而不是种族认同或基于种族的民俗认同。这是对现有的仪式分析方法的批判发展,因为只以仪式中的单一行为或符号来分析,视其为“最小象征”,这样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结构分析,脱离了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正如在分析故事或叙事时不能以“母题”为最小单位仅从结构形式上进行比较一样,对仪式的分析也不能从单一的最小符号为基础去分析其意义。可见,对概念的深究是必要的。

  (本文刊载于《民族艺术》2020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下一条: ·[户晓辉]胡塞尔与民俗学的普遍性诉求
   相关链接
·[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周巍]古代传说向都市传说的演进路径·[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
·[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海力波]黄帝铸鼎飞升故事三神器母题与欧亚草原青铜文明
·[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严曼华]民间故事复合母题的复合特点及其限度
·[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鞠荣坤]早期信仰实践中的动物崇拜
·[董秀团 杨识余]白族的日月神话与日月崇拜·[陈昭玉]民间故事母题链与故事变异模式关系研究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文芳]秦始皇修长城主题故事群研究
·[贾海鹏]“秦始皇赶山”传说的叙事“生命树”结构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成容]四川“望娘滩”故事的母题解析·[胡蓉]童宾何以封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