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毕旭玲]当代鲧禹神话复兴现象初探
——基于民俗叙事理论的分析
  作者:毕旭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1-03 | 点击数:5053
 

四、当代鲧禹神话媒体叙事的兴起

  除了语言叙事、仪式叙事与物象叙事的复兴之外,当代鲧禹神话的媒体叙事也迎来了大发展,尤其是2000年以后。媒体叙事,简而言之就是媒体的讲述。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络等,但这个研究范围显然太庞大,本部分选择以报纸为研究对象,试图以点代面地反映鲧禹神话媒体叙事的发展状况。本文在大型数据库“读秀”的报纸库中进行了四次搜索。首先,以“鲧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00年以前,标题中含有“鲧禹”的报纸文章只有1篇,2000―2009年有5篇,2010年以后有12篇。第二,以“鲧禹神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仅在2017年有2篇相关文章。第三,以“大禹神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00年以前没有任何相关文章,2000年到2009年有10篇,2010年以后有17篇。第四,以“大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1980年以前仅有7篇相关文章,其中包括40年代发表的2篇,60年代发表的3篇,70年代发表的2篇。从1980年到1989年有10篇相关文章,1990年到1999年有40篇相关文章,2000年到2009年突然猛增到1159篇,2010年以后则达到了3901篇。

  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2000年以后报纸对鲧禹神话的报道越来越多,2010年以后这个趋势仍在继续。也就是说2000年以后,鲧禹神话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然,本文的统计还有一些疏漏之处,但应该可以反映大致的情况。

小结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从语言叙事、行为叙事到物象叙事和媒体叙事,中华鲧禹神话在当代迎来了全面的复兴。

  当代鲧禹神话的复兴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文化寻根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西方经济技术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为了抵制西方文化思想的过度入侵,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基与底气的文化行为形成一种思潮,从文学领域蔓延开来。受此影响,不少地方都形成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行为,各地鲧禹神话叙事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复兴与此密切相关。

  当然,考虑到当时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鲧禹神话的复兴实际上也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等产业,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密切相关。不少地方政府对鲧禹神话物象叙事资源进行修缮,以其为中心建起了有偿开放的休闲旅游园区,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这些举措不仅对地方GDP有贡献,同时还宣传并保护了鲧禹神话资源,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不过,本文在调研中也发现各地在宣传推广地方文化资源的时候,存在对鲧禹神话资源的破坏、生造等问题。

表2 部分国家级、省级鲧禹神话相关非遗名录

  到了新世纪,促进鲧禹神话进一步复兴的主要力量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2003年,中国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该工程为后来全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基础。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发出,同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这两个文件不仅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开始的标志,更逐渐唤起了全国民众的保护意识,在此后热火朝天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鲧禹神话各类叙事资源成为申报与保护的重要内容,如表2所示。

  鲧禹神话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令人赞叹和兴奋。从现实角度来看,鲧禹神话的复兴不仅是当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更是建构民族与国家文化认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从学术角度来看,鲧禹神话的当代复兴现象不仅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指引着我们的研究方向,即为鲧禹神话的全面复兴服务。同时,对鲧禹神话当代复兴的研究也为其他创世神话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正如上所述,鲧禹神话复兴现象具有现实与学术的双重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本文仅是一个粗浅尝试。

  (本文刊载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赵艳]神树神话叙事的嬗变与多重语境
下一条: ·[李世武]视觉文本与史诗口头文本的互文性
   相关链接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陈旭 张新沂]新发展理念下工艺文化IP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叶大兵]温州拦街福的历史、特点与当代复兴
·[雷伟平]民俗叙事:岁时节令习俗中避瘟叙事及其价值研究·[王晓涛 朱吏]传统民间文学的现代意义
·[程鹏]旅游民俗学视野下遗产旅游民俗叙事研究·[杰克·齐普斯]沃尔特·迪士尼的文明化使命:从革新到复兴
·[王文超]传统工艺的文化复兴与“非遗”实践·[吴吉荣 石维刚 龙宗清]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苗服复兴
·[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金丹妮]村落宗族的当代复兴及生存策略
·[贺少雅]明代民间冠礼的传承演变与时代特征·[李向振 张博]国家视野下的百年乡村建设历程
·[高丙中]当代财神信仰复兴的文化理解·[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
·[程鹏]民俗叙事视角下的遗产旅游研究·[陈科锦]庙宇重建、仪式复兴与地方社会构建
·[梁永佳]发现“他性”关联:“洞经会”与“莲池会”的启示·[陈华文]衰落与复兴:黄大仙信仰历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