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韦凤娟]魏晋南北朝“仙话”的文化解读
——关于超越生死大限的话语表述
  作者:韦凤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2 | 点击数:22341
 

  三 洞天福地:人间仙境的建构

  与神仙身份的“人化”趋势同步,人们关于仙界的构想也呈现“人间化”的态势。

  所谓“仙界”,是人们在宗教幻想中作为现实世界之“补偿”而虚构出来的理想世界。在关于神仙居处的诸多说法中,秦汉以来最有影响的要数昆仑山说和海上三神山说。大约在六朝时期,在海上三神山的基础上演化出道教宇宙构成观中的“十洲三岛”[21],其中“昆仑岛”为西王母所居,辖制着四方仙官,这显然是由昆仑山演化而来的。

  不过,对于讲求现实功利的民间信众而言,海上仙岛毕竟过于渺茫,他们更愿意把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建立在更“经验”、更“实际”的素材上,以期更易于达到。道教中以现实中的深山洞穴作为构想元素的“洞天福地”正是顺应这种信仰心理而出现的。

  自秦汉以来,以道家养生之说、阴阳五行之说为理论依据的长生方术都鼓励人们在幽深寂静的处所抱玄守一,冥思绝念,使身心达到一个清静无垢的境界;在后来的道教中无论是养气导引,还是炼丹采药,都强调远离尘嚣、清斋思道的重要性。因此在人们的意念中很自然地把神仙与深山联系在一起,一来是因为深山幽谷符合修炼长生方术的需要,二来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深谷密林总是令人产生对于神秘事物的好奇期待。汉代帝王期待像黄帝那样封禅泰山而登仙,使原本就为五岳至尊的泰山被看作是神仙出没之地,从而在世人的认知上强化了神仙与山林的联系。汉代刘熙所撰《释名·释长老》曰:“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仙”本写作“遷”,正因为人们普遍把成仙与山林联系在一起,认为神仙经常在山林中出没,所以才出现“仙”字的这个写法[22]。再者,汉代以来随着江南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奇山妙水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岩溶(即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溶洞景观,真是千奇百态,实非人力可为,更激发起人们的好奇心,想象洞穴中存在着一个与人间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的“仙话”中,就有一些表达了人们对于洞穴世界的神奇想象。比如《搜神后记》记载始兴机山有“石室数十所,经过,皆闻有金石丝竹之响”,暗示山岩深处有奇异之境;《述异记》记载南康雩都山中有一“梦口穴”,穴中有“色如好金”的神鸡,有能使用“径六尺许”弹丸的长人,更奇的是有“黄衣人”能自由出入被堵住的穴口,他吐出的唾液竟变成了黄金!再如《搜神后记》记一姓何的隐士被一个自称会跳《韶舞》的长人引入洞穴,来到一处闲旷之地耕作隐居。另外,《述异记》记载吴猛带弟子经过庐山三道“广不盈尺”、长数十丈的石梁进入一个神奇世界,“见崇台广厦,玉宇金房,琳琅焜耀,晖彩炫目,多珍宝玉器,不可识名”。此则虽未明写穿穴而入,但那悬空石梁既将仙界与俗世隔绝,又是二者的通道,可视为洞穴的一种“变形”。可视为洞穴“变形”的还有“壶中天地”,《神仙传》“壶公”条写费长房跳入空壶中,只见“楼观五色,重门阁道”,俨然是另一天地。

  由现实存在的深山洞穴所引发的仙境构想,在神仙道教的语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道教的传说中,不仅诸多仙人岩居穴处,隐于山林中潜心修炼,而且一些神秘的宝典也藏在深山洞穴,等待有缘者。比如《三皇文序目》曰“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授之书也,亦诸仙人授,以藏名山”[23],后来西晋时“少好仙道”的南海太守鲍靓于元康年间“登嵩高山,入石室,请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24]。又如葛洪《抱朴子·遐览》及《神仙传》中都说帛和在深山石室中面壁修行,熟视石壁,“一年了无所见,二年似有文字,三年了然见”石壁上刻有《太清中经神丹方》等秘籍。又如相传古《灵宝经》“藏于玄台之中坚石之䂵,隐于苗山之岫,万年一出,以示不朽”[25],后授与大禹,大禹仙化之前“封之名山石函之中”[26]。深山洞穴之中有仙家秘籍的说法,更增加了人们对洞穴的神秘想象及洞中遇仙的期待。随着神仙道教的盛行,尤其是江南一带灵宝派的兴起,关于洞穴世界的话语叙事被系统化、理论化,纳入了道教的宇宙论中。大约在东晋年间出现的《太上灵宝五符序》[27]称:吴王阖闾派隐居于包山(太湖中小岛)的龙威丈人作为使者,去探寻包山之下地穴的奥秘。一百七十四日后,龙威丈人返回向吴王复命。据他说:在包山地下行走很长时间,“不知其所极”,“忽遇群孔杂穴,千径万路,沙道乱来,俱会一处”,即通往各方向的地穴都汇聚在包山下一处,此处中央有“周回五百里”的金城玉屋,明月照耀,城门上题曰“天后别宫”,门扉上题“太阴堂”……最终龙威丈人在玉房中得到一卷紫素书,携书而返。——这里明确指出包山下有通往各处的地穴、内中有神仙居住的城池馆所。道教的宇宙论乃是在古代传统的天地人同构观念之上建构起来的,认为“天无,谓之空;地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山腹中空虚谓洞庭,人头中空虚谓洞房。是以真人处天处山处人,所谓出入无间。盖天地之有山洞,由人身之有腧穴,神气之所行焉”[28],可见所谓“洞庭”即指名山地下之“空虚”,即洞穴。而包山被认为是“洞穴”所在,而且是遍布地下的各条地穴的汇合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义]《论语》还原初探
下一条: ·[苗怀明]戏曲文献学刍议
   相关链接
·[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郑土有:《中国仙话与仙人信仰研究》
·[干春松]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不是夫妻,那她的配偶到底是谁·[邓婉莹]“捣药”与“蚀月”
·[黄景春]神话、仙话与“五行"观念:火浣布的叙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