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我们的父亲何其芳
——何三雅、何京颉谈何其芳及“何其芳现象”
  作者:记者 祝晓风 杨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2 | 点击数:15133
 

  但是他不刻意培养我们的文学兴趣或建议我们学文学专业,他根本的教育理念还是让我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其自然地发展。不过,他常常说学理工科对国家的发展更重要。他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在大学学地质专业,他很赞赏,说地质勘探的工作很艰苦,但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大有让自己的女儿也去学习地质专业的意思。三雅在高三毕业前报考大学志愿时,动过学农业的念头,他表示赞同,说中国农业还比较落后,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们经常用“诗人、战士”来描述何其芳先生。有一本《何其芳评传》,书名是“喑哑的夜莺”(贺仲明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书中认为何其芳先生没有达到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和艺术目标。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何其芳先生,应该用什么词呢?两位觉得何其芳先生达到了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艺术目标了吗?

  何:我们觉得用一个词概括一个人很难。每个人都有理想,有人生目标,但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肯定会有不同的人生目标。父亲自幼热爱文学,他一生从事文学事业。早年,他的那些唯美主义诗文备受好评,并获得《大公报》的文艺金奖。他希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这应该是他那时的目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走出书斋,像中国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奔赴延安,参加到抗日革命队伍中。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党和革命事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完成党交给他的一切工作。在延安时期,父亲曾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培养出大批的革命文学工作者。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往国统区重庆做他所不熟悉的文艺界统战工作……对这些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他都是欣然接受,尽心尽力地去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他服从分配,先是做国文教员,后来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学所副所长。1958年后,他挑起“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所长”这个重担,兢兢业业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一生,除了去过两次北戴河,没有旅游过,也没有休养过。他对名利、地位看得很淡。他在生活上朴素、节俭,永远着一身蓝布制服,穿一双黑布鞋,他不喝酒不吸烟,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在我们的记忆中,全家一起去逛公园也不过两三次。父亲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他永远在工作。他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文章、看不完的稿子……他太累了,65岁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作品、他的精神、他的品德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是否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一生已经作出了回答。

  要说他的遗憾,那就是他一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父亲构思这部小说已有几十年之久,并为这部小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然而,他刚写了一个开头,就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不仅是他的遗憾,也是我们大家的遗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03月20日 总第429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北师大珠海分校举行“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会”
下一条: ·对“文明冲突”论的反驳
   相关链接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
·[张志娟]网络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嬗变·[袁瑾]民间文学的跨文本叙事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
·[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哈合列孜·赛勒克]东方文学对中国哈萨克文学的影响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巴德玛拉]蒙—哈民间文学中的狼形象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青年谈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预备通知·[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崔若男]疫情时代的民间文学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
·[高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王素珍]以作品为中心的民间文学体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