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主体性与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反思
与文化整体观视角不同,有的学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高丙中的文化关照一致,这些学者认为文化生态最终应该落足于人类的文化实践。基于此,学者们对当前的文化生态保护实践提出了另一种解读,民众的主体性得到关照。刘魁立认为,在一些地方,在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民众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王晖对当前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也提出疑问:一些地区纷纷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对于保护和恢复该地区的文化遗存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文化的载体是活生生的、流动人,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受他人的控制,怎样保护?吴效群也认为,我们需要在文化生态保护中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影响社区民众的价值判断,使他们成为保护工作的主动承担者。这些学者的研究对重新认识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挖掘文化生态与人类文化实践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具体到手工艺领域,重视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生产实践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邱春林曾指出,手工艺的文化变迁是人在变迁,没有人的记忆和心理作用,一切外力作用下的变迁都不可能实现。手工艺人是具有独立思维和行动能力的个体,并对手工艺生产的结果施加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如果只专注于其他文化形态的保护,而较少考虑手工艺人的主体性和文化实践的中介意义,那么任何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引入手工艺人的主体性,系统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对手工艺生产活动的作用机制与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身份实践作为机制枢纽
Holland的身份与行动理论对于探寻这一问题具有启发性。本质而言,手工艺人的生产实践是手工艺人在已有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开展的手工艺生产活动。生产经验源于集体的文化,却内化为个人经验,成为衔接文化生态与文化个体的纽带,是调控手工艺人行为的关键。在Holland的理论中,这种生产经验内化后构成了身份的所有组成部分。Holland认为,身份是在人的文化实践和人们之间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个人对自我的理解,它由各种内化的文化经验构成,并依此能对随后的个体行为进行控制。不难发现,一方面,身份的主要构成来源于集体性的文化,也即文化生态;另一方面,身份调控个体的文化经验,成为之后个体行为的指南。因此,手艺人的身份及相关实践活动是探索手工艺文化生态与手工艺人生产活动相互作用机制的纽带。正是基于以上学者的启发,笔者将基于对布依族蜡染文化生态、蜡染艺人身份建构及其生产实践的分析,探讨文化生态、手工艺人及手工艺生产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黔中布依族蜡染的文化生态
黔中布依族蜡染主要盛行于以镇宁县扁担山为中心的宽阔区域,在语言划分上属于布依语第三土语区。与生活于六马等地的布依族不同,当地民众在民族服饰上以蜡染为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于2016年6-7月、11-12月在此开展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虽然当前在日常生活中已很少使用,但是在婚丧等非日常仪式领域,依然在广泛使用。它与当地民众的生计方式、民间信仰、生命礼仪等有相互作用关系,对其文化生态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布依族蜡染目前在扁担山的布依族民众生活中存在,原因在于它与当地民众生计方式、民间信仰、生命礼仪、亲属关系等文化要素的系统性关系。
首先,布依族蜡染的生产是当地部分民众重要的生计方式。在扁担山一带,石头寨是做蜡染比较多的村寨,除此之外,还有偏坡、王三寨、凹子寨等等。这些村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土”稀少。相比其它的寨子,这些寨子水田面积多,但是土地则很少。村民们每年种完水田后便没有其它的农活做了。与之相反,其他村寨除了水田还有土地,以者斗为例,者斗虽然很少有水田,但是却有大片的土地,种植着萝卜、包谷、花生、地瓜等诸多农作物。村民们在不同的季节都有复杂的农活要做,因而也就没有空闲时间来画蜡染了。由此,扁担山地区形成了一种蜡染交易的传统,石头寨等寨的村民将生产蜡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计方式,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制作蜡染,拿到大抵拱进行销售。其它村寨通过劳作赚取收入,从石头寨等寨村民那里购买蜡染,满足仪式需求。这样,整个扁担山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蜡染生产-贸易-消费的链条。
其次,布依族蜡染与布依族的民间信仰和生命礼仪存在密切关联。在生活中,当地很多民众都表示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他们却总在有意无意地显示他们与祖先的关联。在婚礼上,新郎与新娘要在祖先神龛面前行叩拜礼,方才完成拜堂仪式,被视作新人进家门。在当地民众眼中,死亡意味着死者的灵魂与祖先汇合。葬礼的目的则是把死人送到原来的祖先的地方去。可见,布依族的很多生命礼仪中,祖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些生命礼仪中,布依族蜡染成为重要的身份表征,是与祖先进行识别的符号。在婚礼上,新郎家要为儿媳妇精心准备至少两套蜡染服装,这些服装不仅仅是婚纱,更是在叩拜祖先时必要的工具,因为只有身穿布依族蜡染服装,才能够让祖先认识你,接纳你。在葬礼上,去世的老人也必须要穿布依族的蜡染服装。正如当WWL所言,“我们是要穿本民族的衣服,才能见到祖先的嘛。你不穿这个怎么去呢?你不穿民族衣服,怎么能找到祖先呢?衣服有好有坏,但是怎么也是这样的衣服。”
虽然婚丧习俗是镇宁、扁担山一带多民族共享的风俗习惯。但不难发现,布依族在这些仪式中都保留着自己的特色,这也是蜡染一直在布依族民众中使用的重要原因,它是保持布依族特殊性的重要符号,其内核则是布依族的生死观念和祖先的血脉联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