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
  作者:刘启振 王思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3 | 点击数:10243
 

  (七)中秋节

  西瓜几乎是所有秋季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时节,古人在满月之夜拜月、赏月、玩月,在桌上摆放月饼、水果等祭祀月亮,西瓜是供品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亲人聚在一起,食用西瓜、月饼,悠哉游哉,乐不自胜。明代正德《建昌府志》曰:“中秋:登楼翫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西瓜瓤色主要分为红、黄、白三种,以黄瓤西瓜与月色相近,中秋赏月时如果能吃到黄瓤瓜,便被认为是大吉之兆,清代《节序同风录》就记载了这一颇有趣味的风俗:“西瓜中截,令如圆月。若得黄瓤映月色,主吉,以金匙传啖,不令碎分。”人们还将西瓜与月饼等一起作为礼物馈赠亲友,取其团圆甜蜜之意。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云:“北方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此外,西瓜还是中秋祭月的重要供品。明隆庆《赵州志》言:“中秋夜饮酒赏月,以西瓜供。”明代张学颜等编纂的《万历会计录·顺天府岁征课钞》记载:崇文门宣课分司征收商税,其中就包括“中秋节西瓜贰千肆百陆个”的税银。清代宝坻人李光庭所撰《乡言解颐》提及,“童谣云: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乾隆直隶《永清县志》有载:“八月十五为中秋节,陈设牲醴瓜果以祭月,以月饼、西瓜相馈遗,饮䜩赏月,俗名团圆。”北京地区的百姓还将祭祀的西瓜雕刻成莲花瓣形状,别具一格。明末居京文人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帝京岁时纪胜》是清代北京大兴人潘荣陛编撰的京师岁时风土杂记,其中亦载:“中秋: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晚清八旗文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莲瓣西瓜》又言及:“凡中秋供月,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之所以如此,应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所致。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撰修的《锦州府志·风俗》《锦县志·风俗》《广宁县志·风俗》和《宁远州志·风俗》等方志文献的记载,在清代东北地区的中秋那天,月饼、西瓜也被共同用来招待家人,“八月……望日,月饼、西瓜相饷,便家(按:殷实富足之家)张筵赏月,即贫者亦勉营食物,合家饮啖。”

  此外,西瓜也经常出现在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中秋节日活动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以游龙之笔将清朝初年的中秋佳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演绎刻画。其第七十五回讲到,中秋前一天,贾珍、尤氏一早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按:贾珍家正在服丧期间,依规矩过节不可在正日,只能选在节前或者节后,故而八月十四送礼品。)中秋晚上赏月之时,贾母也谈及贾珍送来的月饼和西瓜。清代满洲镶红旗人文康所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写道:“到了(八月)十五晚上,……待月上时,安太太便高高兴兴领着两个媳妇圆了月,把西瓜、月饼等类分赏大家”。可见,西瓜是清代中秋节的一个重要角色,汉族、满族的中秋习俗已经趋近一致。

  除了使用西瓜、月饼作为馈赠佳品之外,中国很多地方还有在中秋节月圆之夜“摸秋”求子的习俗,以湖南、贵州的部分汉族地区最为兴盛。清乾隆《湖南通志·风俗》记载:“中秋率以西瓜、月饼相馈遗,家各设酒赏月。城中妇女祈嗣者或至园圃探瓜为验,谓之‘摸秋’。”嘉庆《长沙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述,只是增加了新的内容:“中秋率以西瓜、月饼相馈遗,家各设酒赏月。妇女祈嗣者或至园圃探瓜为验。好事者以南瓜、花红、鼓乐于更初送至人家,谓之‘摸秋’,亦谓之‘送瓜’。”

  综上所述,西瓜在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元、中秋等重要传统岁时节日里都扮演了非常活跃甚至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实,西瓜的表现舞台还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时间节点。例如,江南地区的汉族百姓将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观莲节”,这天是“荷诞”,即荷花的生日。此节是水乡居民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画船箫鼓”,“观荷纳凉”。为了祛暑助兴,人们把西瓜置于溪旁的冰窨之中,简直甘凉无比,沁人肺腑。清人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画鹢,水晶冰窨劈西瓜。痛饮对流霞。”显然,西瓜在这里只是充任配角,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总之,无论是主角、配角抑或点缀,作为域外物种的西瓜成功地实现了与众多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和对接。

二、西瓜融入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动因考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岁时节日体系。岁时节日作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精神信仰、伦理关系、娱乐休闲、审美情趣与物质消费等的集中展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西瓜传入中国之后,在其逐步实现本土化进程中得以顺利融入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活动,与它的诸多属性完美契合历代中国先民在精神信仰、伦理关系、娱乐休闲、审美情趣以及物质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关系密切。笔者将这些动因归纳概括为生物特性、成熟时间和生态特性等三个方面。

  (一)生物特性

  西瓜系葫芦科西瓜属西瓜种一年生蔓生植物。果实有圆球、卵、椭圆球、圆筒等形状;果面平滑或具棱沟,表皮呈绿白、绿、深绿、墨绿、黑色,间有细网纹或条带;果肉有乳白、淡黄、深黄、淡红、大红等色;肉质分紧肉和沙瓤,含有多种果糖、蔗糖、葡萄糖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鲜明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西瓜能够容易获得从居庙堂之高到处江湖之远的不同地区和阶层民众的广泛青睐。另外,较之甜瓜(香瓜)、冬瓜、黄瓜、丝瓜、菜瓜、南瓜、苦瓜等其他常见果蓏,西瓜更显体量适中,形制圆满,再加上集合表皮青翠,瓤色鲜艳,内中多籽,汁液甘美等诸多优点于一身,观之赏心悦目,食之沁人心脾,寓意深刻丰富,是团圆、幸福、吉祥和美好的极佳象征物,故而深深得到广大中国民众的普遍喜爱和称许。历代文人骚客对西瓜美誉纷纷,赞叹不已。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瓜蔬》说:“西瓜……瓜中第一美味”。晚明散文家张岱认为:“西瓜生于六月,享尽天福”。

  中国传统社会贵人伦、重亲情,很多岁时节日礼俗都体现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道。中国人讲求孝道,岁节祭祀祖先神明几乎是所有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内容。采摘收割的新穗、鲜果、新酒,通过庙祭、墓祭、洒扫焚香、望空禀祝等形式,用来祭奠祖祢。西瓜以其出众的品质迎合了后辈人向先人表达追念和孝思的情愫,自然会出现在神龛之前、供案之上。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象征团圆美满的节日更加喜欢营造天伦之乐的欢庆氛围,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遗节物时品,其乐融融。西瓜常被称为“团圆瓜”,又有“喜瓜”之谐音,是典型的礼品水果,消暑解渴,大方可爱,平时就被用作馈赠佳品,如清代中期学者诸锦“尝典试福建,巡抚馈正副考官西瓜各五十枚”,更不消说在重要节令期间了。例如,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许多习俗都是以象征团圆为其文化内涵的。月亮、西瓜、月饼等皆为圆形,象征着团圆、和谐和美满,符合人们对于和合圆满的美好心理追求。所以,古人都喜欢将西瓜作为中秋礼物相互馈赠。

  中华民族勤俭聪慧,对不常拿来食用的西瓜皮也不忍轻易丢弃,而是进行雕琢加工,最为典型的工艺品非西瓜灯莫属。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在乾隆年间的扬州城里,“土人……亦间取西瓜皮镂刻人物花卉虫鱼之戏,谓之西瓜灯。”这一习俗在民国时期也颇为流行:“维阳(扬)人有一种小工艺,善于镂瓜为灯,人物山水,花草禽鱼,样样精致,霄间燃烛其中,绿沉沉地很够味”。晚清小说《泪珠缘》主要叙述杭州宦门之后秦宝珠及其亲友的情缘故事,其中有关于镂刻西瓜灯的描写。第十八回:宝珠、婉香、软玉、蕊珠等人一起坐着挖西瓜壳做灯,“婉香镂的是细回文卐字,夹着四个图儿,镂出‘月圆人寿’四个双钩篆字,觉得精致得很,便满口赞好。再看宝珠镂的,是鸳鸯戏荷的散花。软玉是四块合景书画的。蕊珠是绣球纹夹着两个狮子的。”精巧雅致、玲珑可爱的西瓜灯不仅受到广大市井百姓的厚爱,还获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欣赏。古代有相当多以“西瓜灯”为题的诗文作品。清代毛曙《西瓜灯》:“远摘青门外,高悬小院东。未能守浑朴,遂尔堕玲珑。爝火传微焰,凉怀易热中。更阑余烬尽,抛掷任儿童。”乐钧《西瓜灯》:“清泉浮岀水苍玉,云浆倒泻空洞腹。南油一盏发幽光,水阁帘疏月波绿。燕国曾燃绿桂膏,唐家自宝金莲烛。影红烟碧总须臾,惟见流萤点秋竹。”孙原湘《西瓜灯》:“雕青刻翠莹如精,仙手玲珑妙削成。剜出丹心偏照耀,透来重膜尚聪明。薄于形迹方知巧,暖在中间始是情。直认匏瓜星朗彻,通宵抵得月华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容易看出,西瓜灯在古代社会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然成为夏秋日常生活的颇受欢迎的玩物。因此,西瓜灯在众多岁时节日中频频亮相也就不足为奇了。雕镂、燃放西瓜灯的习俗在很多地方直到现在仍然延续着。浙江平湖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和杭州湾北岸,素有“西瓜之乡”的美称,这里的西瓜灯早已名闻遐迩。每年八月底九月初举办的瓜灯节富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其间举行的灯赛、灯展,融雕刻、绘画、书法艺术于一炉。平湖的刻瓜艺人代代相传,几代同堂共刻瓜灯的家庭屡见不鲜。

  诚然,传统节日习俗的缘起同各种原始信仰关系密切。礼敬天地、祈求年丰、驱除灾祸、回避邪祟是节俗活动的最直接和初始的目的。隋唐之后,节俗主旨开始从敬神驱鬼转变为人神共享的娱乐欢庆,传统岁时节日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社交、娱乐和经济等多种功能的聚合体。殊为巧合的是,西瓜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几乎与这一民俗演进过程同步,诸多优异的生物特性使得它迅速而全面地融入古人的生产、生活和岁时节日民俗之中,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成熟时间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农业生产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人们根据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安排生活时间。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相互适应,技术(农活)程序与生活程序密切相关。其中,技术(农活)程序是指农作物从耕作到收获、加工的一系列环节;生活程序则是指从年头到年尾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各种家务活动。传统农业社会基本上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系统之中,较少受到外界的强烈干扰,农活和生活的程序一般需要适应自然生态节律。西瓜是一种域外传入作物,五代以后才逐渐进入汉族社会,但是它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却相当了得,很快就成为各地极为常见的农作物和农产品,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为主要作物。西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民生活节奏受其影响成为可能。

  一般来说,西瓜在某地的种植情况比较平稳,其播种时间、栽培规模以及成熟时间等都相对固定。同样的,岁时节日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生活节奏,也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实际上,稳定性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某个区域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作物品种、作物布局、种植技术等总是保持一种大致稳定,这种稳定性又使得该地区的农事节律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时间生活也大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即在每年的同一时间段内往往进行基本相同的事务。传统岁时节日的约定俗成,加之各地西瓜种植状况的稳定,尤其是成熟收获时间的相对固定,共同为西瓜和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习俗的整合提供了必需的前提条件。

  西瓜通常在农历六、七月间成熟采摘。然而,中华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几种不同的气候带,每种气候带又包括多种地形。因此,各地也就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千百年来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培育了众多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西瓜品种,使得西瓜收获时间出现很大差异。一般说来,北方西瓜品种生育期稍长,成熟入市较迟;南方品种则由于光照不佳而导致生育期缩短,采摘时间较早。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陕西《米脂县志》云:“西瓜:县产有红瓤、黄瓤两种。三伏内结者曰伏瓜,味佳;入秋后结者曰秋瓜,味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米脂县志》也有类似记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内蒙古《归绥识略》说:“西瓜……此间入市极迟,暑月中绝不可得,中秋前后始食之,巾絺绤者将衣毳裘矣。十月蒙古部落贸迁者回城辄呵冻大嚼。”东北三省时间更晚,西瓜直到中秋才开始成熟。清宣统元年(1909年)吉林《长白汇征录》载:“长白节候不齐,(西瓜)熟时已及秋中”。而南方西瓜都是暑天成熟,最多拖到初秋就藤枯瓜熟。台湾西瓜多在深秋时节播种,一般于农历十月甚至更晚的隆冬之时成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台湾《凤山县志》曰:“西瓜:内郡熟于六、七月;凤山则种于深秋,熟于隆冬。贡大庭,以三月万寿前至京,名曰万寿果。其余以渐次熟焉。”清代中期学者赵翼提及:“今西瓜已遍天下,而台湾则并种于秋,至十月采取,贡入京,以备腊月庙祭之用。”一言以蔽之,中国各地的西瓜成熟时间具有明显的异步性,这就使得西瓜能够在多个季节的岁时节日中出现。每逢西瓜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举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丰收庆祝活动。当地民众因时、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将西瓜元素融入各个节令民俗之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王文章 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下一条: ·[菅丰]日本节日文化的现代形态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民俗研究》:2024年第4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