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朱光磊]观音形象在汉地女身化的途径与原由
  作者:朱光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24 | 点击数:5898
 

  二、汉地女身观音的信仰传说

  观音信仰在汉地的流传,除了依仗佛教典籍的翻译,更多地表现在信众的口耳相传中。在此过程中,观音的化身故事逐渐与中国本土的伦理相结合,具有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法则。梁代的宝志与唐代的僧伽,这些有史记载的中土的僧人,被后世视作观音在中国的化身。虽然这些传说的主人公仍旧是男身,但这些神异僧的行为更像是中国的高人逸士。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楚狂接舆,并在历代的神仙传的人物形象上获得再现。

  在中国本土,最为突出的观音女身化的两则传说是关于妙善公主与马郎妇的故事。妙善公主的故事主要讲妙善为妙庄王第三女,因拒婚而遭到父王的严惩。妙善一心学佛,妙庄王毁寺杀尼。后来妙庄王重病,妙善舍眼、手救其父。妙善公主的这些行为促使妙庄王皈依佛教,而自己也成道为观音菩萨。妙善公主的故事后来经过文人不断敷衍创造,情节愈来愈复杂波折,管道升依此而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此后又有《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著作,并以宝卷、戏曲、曲艺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妙善公主的影响很大,其诞生日(农历二月十九)、出家日(农历九月十九)、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就被认为是观音诞生日、出家日和成道日。

  妙善公主的故事并没有涉及佛教缘起性空的理论,更多的是儒家的忠孝以及道教的仙术。尤其在忠孝的阐述上,此故事继承了南北朝以来佛教伦理调停儒家伦理的一贯作风。在佛教徒看来,儒家之忠孝为人天乘的小忠孝,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却容易局限于世间君王与父亲的权威,而没有办法脱离世俗的牵绊。只有学佛才是大忠大孝。劝慰君父学佛,可以让君王、父母亲一切受到佛恩的润泽,获得最终的解脱。学佛的福报远远超出于世间的忠孝对于君父的福报。妙善公主作为君王的女儿,她既是臣、又是子,故其抗婚,为拒绝世间的忠与孝;其显化神迹,不但拯救君父的肉体生命,还促使其皈依佛教,更拯救其精神生命,更是出世间的大忠孝。而妙善公主舍弃自我,拯救他人的行为,又与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特征相符。

  马郎妇观音的传说经历几个版本的融合。其中,主要有锁骨菩萨,延州妇人等故事杂糅在一起。主要讲述某地民风凋敝,不信佛教。观音化身卖鱼绝色女子,吸引当地男子向其求婚。女子以背诵佛教经文为条件,最后一马姓男子胜出。在迎亲当天,女子猝死,尸身快速腐烂。后有一老僧开棺验之,而见锁骨(佛有舍利,菩萨有锁骨),老僧系锁骨于锡杖上,腾空而去。由此,当地人开始改信佛教。在之后的版本中,卖鱼女子被认为是观音化身。并且,还有版本认为,卖鱼女子已经与当地任何男子发生性关系。那些有淫欲的男子一旦与卖鱼女子交合,以后就会灭绝淫欲,如《海录碎事》载:“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我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

  在马郎妇观音的故事中,以欲止欲为其一大特色。这种度化方式表面上好像与汉地的文化氛围相差较大,但是我们仍旧能够找到其思想渊源。比如,在中国化佛教中,天台宗的性恶论,认为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又讲“法性即无明,生死即涅槃”;而宋明理学湖湘学派讲“天理人欲,同体相即”,阳明后学讲“人欲流尽,天理毕现”。这些学说,都认为在至高圆融境界,恶不具有自足的独立性,而仅仅是整体善的一个面向。世人不能理解这个道理,片面地理解,于是产生了恶。而真正的得道者,却能理解这个道理,并善巧方便地运用整体性的局部,从而与局限于局部者进行接引。

  世间很多规矩都是与恶相对待的善,此善只是局部的善,只针对局部的恶有效。倘若要真正达到至高境界,对世间的善也要破除。在此意义上,如寒山、拾得、济癫等僧人就具有更为高明的引导性价值。他们在佛境上达到极高的水平,同时可以不遵守世间的条条框框,突破世间对食色欲望(济癫僧茹荤,马郎妇以欲止欲)的禁忌,用各种善巧方便接引有缘人。在此意义上,马郎妇的形象正是观音化身善巧方便、圆融无碍的表现。同时,马郎妇牺牲自己的贞洁来度化大众,也是慈悲精神的表现。

  从汉地流行的妙善公主与马郎妇的观音传说来看,这两位女身观音的传说具有三个共同的特征。第一,都打破了世俗伦理的束缚,展现了佛法的超越性;第二,都在不同的层面上牺牲自己度化他人,显示了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第三,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故事情节波荡曲折,与汉地神异故事相近(如《搜神记》《穆天子传》等),迎合了民间的猎奇心理。如此,既有汉地民众能够接受的故事形式,又显现了大乘佛教特有的慈悲本怀,这两类因素促使女身观音形象不断深入人心。


继续浏览:1 | 2 | 3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重视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
下一条: ·[林亦修]地域文化研究的人神互动范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