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黄景春]汉武帝:从历史人物到小说形象
  作者:黄景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4 | 点击数:31916
 
道教对汉武帝传说的加工和利用是汉武帝形象转变的第三个重要原因。道士的撰述为汉武帝形象做了最后定型。道教神仙学说经过《太平经》、《抱朴子内篇》的论述,在理论化、系统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魏晋时期道教正处于不断发展的上升时期,然而,两汉以来,儒生、佛教徒都以秦皇汉武求仙的失败作为世上没有神仙的证据,对道教神仙说加以驳斥。对于道教来说,必需清楚地回答秦皇汉武求仙为什么失败这样的严峻追问,否则传教事业将面临巨大阻力。道教采取的策略是把汉武帝求仙失败的责任推诿给他本人,而西王母曾亲临汉宫对他进行考察并施以援手,最后发现他放纵嗜欲之性难改,终于将他拒之门外。《列仙传》和《神仙传》有很多学仙成功的例子,汉武帝求仙失败被道士当作是一个例外。道教以此解释汉武帝求仙的失败,也就成功地解决了困扰道士们的一个难题。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说:“(在宗教中)失败总会发生,但它们是能够得到解释的。……在任何情况下,人们一般总是强调胜利多于失败,于是很久以后,许多失败就遗忘了,而传奇故事很可能仍只讲述那些关于超自然力量之效力的惊人事例。”[29] 可以肯定的是,求仙活动一次也不会成功,但通过对传说中的神异事物和现象进行解释证明神仙实有却可以一再成功。一次成功的解释可以消除人们对无数次求仙失败的记忆,于是每一次这样的解释都成为强化神仙信仰的契机,无数这样的契机环环相扣,构成了神仙信仰不断传承和扩布的全部历史。道士撰述的《神仙传》、《汉武帝内传》、《十洲记》等作品突出强调汉武帝身上的缺点,就是告诉人们他的失败是他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世界上没有神仙或者神仙可期而不可求。这样的解释对道教发展非常有利。也正是这样的解释策略模塑了汉武帝求仙失败者的典型形象。
 
五、汉武帝形象转变的文学意义
 
历史记载的汉武帝是认识对象,文学作品中的汉武帝是审美对象,前者经过民众讲述和文人加工转变为后者,而后者总是以前者为原型的。不过,《史记》、《汉书》中也有民间传说,《汉武故事》、《搜神记》、《神仙传》中也有历史资料,汉魏时期的历史记载与文学作品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今天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在两种材料的取舍上会有所偏重。
汉武帝传说众多,汉魏志怪小说对他的描述也特别多,人们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总是讲说汉武帝?王瑶认为方士著述小说式的作品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技术”,至于他们特别多取汉武帝说事,“正如儒家称道尧舜一样,方士、后来的小说家,也需要举出一个帝王来做为因信仰方士而能够太平兴国的标准例子,……最合标准的人物,便莫过于汉武帝了。”[30] 小南一郎也认为方士和百戏艺人几乎是合一的,他说:“随着武帝登用方士而得以进入宫廷的艺人,子子孙孙对于完善技艺制度的君主武帝特别感到亲近,并把许多故事集中到武帝身上。”[24]159 这两种说法都把汉武帝传说特别多的原因解释成方士有目的——树立宠信方士的正面典型或者方士表达亲近之情——创造出来的。但是,纵观汉魏六朝小说发现,把汉武帝作为“信仰方士而能够太平兴国”的故事一个都没有,也没有传说突出他明君圣主的形象,反而有较多对汉武帝的指责和贬低,对他暴虐的品格也丝毫不加隐讳。如果说得到汉武帝青睐的方士及其子孙们对他感到特别亲近,是要表达感激之心,那么为什么传说中的汉武帝不仅失去了聪慧过人的禀赋,而且总是被描述成放纵嗜欲、杀伐不休的模样呢?显然,上述两种解释都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虽然我们不排除方士和小说家、艺人对汉武帝传说的产生以及在这些传说的辑录、增饰过程发挥过较大作用,但汉武帝传说在民间大量产生和流传,以及汉武帝基本面目的改变,其根本原因不是方士的创作,而是包括普通百姓和精英分子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知识、信仰和情感态度共同推动的结果。
汉武帝作为一个大有作为的帝王,其功业可谓彪炳千秋,但是他也给人民造成了很多苦难。同时或者稍后的人们讲述到汉武帝的往事时候,在情感态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对他有所指责和批评,司马迁《史记》多处流露出这样的批评,到汉宣帝时,朝廷要为汉武帝立庙乐,儒生夏侯胜就说,汉武帝“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5]3156。这种情感态度在民间同样存在,而且随民间传说世代传递。虽然时代越久远汉武帝与讲述者之间情感上的张力关系越淡漠,但是汉武帝在后来的民间叙事当中转变为帝王的化身,人们通过讲述他的故事表达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态度,抒发个人的怨悱之情,于是很多帝王的故事都集中到汉武帝身上,他也就成为民间传说中的“箭垛子式”人物。“所谓‘箭垛子式’,就是指人们把一些同类故事集中地安在一个人物身上(就像千万支箭射在一个鹄的上)的现象。”[8]43 神仙化的汉武帝传说,其实也吸纳了不少其他帝王求仙的故事,汇聚了众人的想象,从而成就了他在民间文学中“箭垛子式”人物的地位。作为“箭垛子式”人物,他的传说众多,就难免出现众说纷纭的事迹和彼此矛盾的言行,因而他在各种传说中形象斑驳复杂,难以统一。传说中的这种复杂的汉武帝形象,有历史原型的成分,也有传说的成分,也有记录者发挥想象的成分;作为历史人物的汉武帝与民间口头讲述的汉武帝,以及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当中所述说的汉武帝,是有较大不同的。汉魏小说当中的汉武帝就其产生而言是历时态的过程,但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却是共时态展现的,一些言行冲突、情节矛盾、命运差异由此呈现出来,从而造成了汉武帝斑驳复杂的形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黄景春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体系和分类
下一条: ·[张志春]郭沫若与服饰文化
   相关链接
·[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戚婷婷]“不死药”的流变探析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民间汉武帝信仰调查·[黄景春]东方朔:从历史人物到道教神仙
·[张勃]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与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