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作者:穆昭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19 | 点击数:9698
 

摘要:对民国时期民俗学的学术史梳理及其意义、影响等问题,学界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探讨。民俗学的兴起,迅速吸引并聚拢了一个数量可观的知识群体,通过书信往来、为著作序、议题讨论等方式,在学校、报刊、学术团体等公共场域形成良性互动。学者与地方精英的文化交往被激活,在“眼光向下”的视野里,使民俗学充溢着浓郁的民间情怀。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为中心的福建民俗学,有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是值得回溯并加以审视的。

关键词:顾颉刚;知识互动;文化交往;民俗学运动


  对中国民俗学早期起源、形成、发展的学术史脉络梳理和研究,学界着墨甚多。以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和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为重点关照,民间文学资料征集与各地风俗调查为实践手段,以《歌谣周刊》《民俗周刊》等为平台,加之众多知名学者摇旗呐喊与亲身参与,使得民俗学在起步阶段便备受瞩目,激发人们以极大地热情去投身这项学术事业。北大和中大成为当时全国民俗学运动的两个主要阵地,中大民俗学会还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成立了许多分会,发展了众多校外会员,创办学术刊物,各类知识人群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互动氛围。民国时期在福建开展的“民俗学运动”,是中国民俗学学科史的重要节点。在聚集众多学人才智的背景下,以厦门大学(以下简称厦大)国学研究院为中心,辐射泉州、漳州、福州、台湾等地,通过知识互动和文化交往编织出一张巨大的“学术社群网络”。

一、树立文化意识:“民俗学运动”的福建音声

  北大歌谣征集的发端,吸引众多知识分子关注民俗学,并投身各项学术实践活动。他们发现“民间文学和风俗,是为一个统一的中国建立起一套新的文化的最丰富的资源。”随之,歌谣、故事、传说、宗教信仰等一切与民俗学相关的文献资料、图像碑刻、风俗物品等都被纳入征集对象,掀起了一股“民俗热”。民俗更多地被用以教化、启蒙民众,“民俗学的固有价值”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掘。由于时局动荡,北洋政府教育经费又难以到位,正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受到影响。北大国学门同人顾颉刚、容肇祖、沈兼士、孙伏园等,纷纷选择南下,知识分子的迁徙促成了文化播迁,民俗学的火种也随之南移,中大很快成为新的民俗学运动中心。对民俗学有着极大热忱的顾颉刚,在中国民俗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和妙峰山的调查均为经典之作,除学术研究和活动倡导外,改革开放后恢复和建立民俗学有关机构,他同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施爱东认为顾颉刚和钟敬文都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伟大创建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不会有今天的中国民俗学。”在其从北大前往中大的途中,曾在厦大短期停留,开展过多项具体工作。以厦大国学研究院为核心的福建民俗学,因为顾颉刚的引领和推广,以及诸多南下学人的细致配合,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成为“20世纪20至30年代全国民俗学运动链条上一个不可缺的环节。”

  对民国时期民俗学在福建的学术史研究,亦有不少成果。陈育伦以民俗学运动及研究为切入点,对福建民俗学运动做了整体回顾和评价。王文宝介绍了福建民俗学运动概况。李姿莹对中国民俗学福建时期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同时以厦门民俗学会与当时民俗学界互动及出版成果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早期民俗学界发展地方民俗研究及闽南文化情状。曾海洋也以厦大与闽南区域文化的变迁为话题,展开讨论。《典藏民俗学丛书》收录了《闽歌甲集》《台湾情歌集》《福州歌谣甲集》《福建三神考》等研究著述。萧放则从大学学科建设角度对北大、中大、厦大等民俗学活动和课程开设做了梳理。陈以爱围绕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探讨,勾连出北大国学门、厦大国学院、中大语史所之间的学术脉络与人脉关系,对这一知识群体进行了聚焦。刘小云、施爱东就中大人文学科为中心展开讨论,对福建民俗学亦有涉及。桑兵、张侃、汪毅夫、杨国桢、洪峻峰以国学研究院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的学术活动有较为详细地探究。厦大国学院对泉州所做的三次访古调查,福建协和大学所成立的闽学会,都做了风俗调查与历史考古的重要学术实践,也成为学人停留福建的研究精华,闽台海洋文化也得到建构和传播。陈桂炳由对泉州民俗的关注和研究,进而提出“泉州学”的概念,这与在泉州开展的访古和风俗调查有很大关联。这些活动对于树立地方文化意识,挖掘传播地域文化传统有着积极影响。

  五四运动后兴起的民俗学热、国学热,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据显赫位置,成为各个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厦大秉承了北大的学术理念,通过南迁的知识分子群体展开具体实践,并在与校师生、地方文史爱好者们积极互动中,不断壮大福建民俗学研究力量。顾颉刚、容肇祖、沈兼士、林语堂、陈万里、罗常培、丁山以及外籍学者艾鄂风、史禄国等加盟厦大国学院,董作宾和陈锡襄成立闽学会予以呼应。谢云声、魏应麒、翁国梁、吴藻汀等在地精英,通过办报刊、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发表著述,传播弘扬了八闽文化,发出强力的福建声音,凸显了它的社会历史价值。以厦大国学院为中心,辐射全省的福建民俗调查与研究,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留下了绚丽一笔!由学缘、业缘、地缘、趣缘交错构成的关系网络,凝聚起一个以“关注地方风俗、搜集研究地域文化”为主的知识群体。学人们相交、相识、相知、共处、互相扶携,使地域文化研究成为进入民俗学研究领域最佳的突破点。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有着共同志趣和志向的群体,厦大国学院短暂的存在,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留下丰厚的印迹,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果实。继而影响了后来民俗学研究的进程,为福建民俗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丁晓辉]“民族志式的描述”与“立体描写”
下一条: ·[李小玲]反本溯源:对中国民间文学概念及理论的反思
   相关链接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施爱东]我们都是顾颉刚的私淑弟子
·[袁先欣]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陈红玲 陈信宁]试论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
·[李向振]顾颉刚与早期中国民俗学·[郭佳]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
·[马竹君]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
·[陈泳超]陌生的田野·[赵李娜]中国现代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扭结
·[李政君]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
·[王学典]“顾颉刚研究”应更多地纳入到学术史范畴中去·顾颉刚:我怎样进了商界
·1893年5月8日 历史学家顾颉刚出生·《顾颉刚全集》:“顾学”宝山有经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