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世富]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
  作者:张世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8 | 点击数:13266
 

 

内容提要:自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基诺族、哈尼族和拉祜族这四个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他们各自的民族素质、心理特点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也受到了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但其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仍是显而易见、长期不变的。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家庭教育和家族影响逐渐被社会学习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关键词:克木人;基诺族;哈尼族;拉祜族;民族心理;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C1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0)02-0067-07

 
 
1980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对克木人、基诺族、哈尼族和拉祜族的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克木人
克木人是古高棉的一支。至今,他们还能听懂民主柬埔寨的广播。解放前,克木人住在山上,刀耕火种,从事狩猎,作物以旱谷为主,产量很低,生活贫困。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不少克木人移居坝区,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克木人又分“克木仂”(音le)和“克木老”。“克木仂”是本地的克木人,“克木老”是从老挝迁来的克木人。克木人在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心理特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他们不过傣历年。傣族人用肩挑水、背挂包,他们用头背水、背挂包。
克木人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克木人的语言属孟—高棉语。克木人有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十分动人并有教育意义。克木人有以物传信的传统。他们没有历法,也不会用天干地支及十二属相来记年、月、日,因此他们对年龄的推算,大多不够确切。
克木人以氏族为姓。每个氏族都有一种动物或植物作标志,这就是该氏族的图腾。克木人的氏族有老虎氏、青 氏、松鼠氏、象尾蕨氏、细白花氏等。过去,如水獭氏、老虎氏等是纯男性的氏族,而青氏、象尾蕨氏是纯女性的氏族,现在情况有了变化,一些本为男性的氏,女的也有了。
克木人实行一夫一妻的族内婚制。由于严格限制近亲结婚,因此克木人的儿童大多发育良好,身体健康。克木人的恋爱是自由的,但结婚须双方父母同意。克木人称爱人为“保求”,“保”是伴侣的意思,“求”是睡觉的意思,由此可见氏族群婚的遗迹。
克木人信奉一种崇拜自然的宗教。氏族图腾实际上也是他们宗教信仰的一个方面。他们认为大自然中有一种“虺”,不祭“虺”便会有灾难。寨有“虺供”,家有“虺纲”,使人生病的是“虺哈”。
克木人喜爱歌舞,遇有各种集会,便有歌有舞,既是文体活动,又是青少年交往的好机会。克木人常用的乐器有 ②锣、象脚鼓、毖、稻稻(译音)。还有特别的铜鼓,平时保存在屋里,演奏时才拿出来,演奏者是特别选定的。
在克木人当中,父母不打孩子,长者受到尊敬。克木人之间,很少打架、骂人。行为野蛮、语言下流为人所不齿。克木人不盗窃。他们收获的庄稼就堆在田边的地棚里,不留人看守,门也不上锁,从不丢失。据调查,端养寨从来没有盗窃犯、抢劫犯、杀人犯以及其他刑事犯罪。
克木人在生产上、生活上碰到困难,全寨能互相帮助。外乡人过寨子,免费供给食宿。有生产经验、办事公正的老人威信最高。违犯道德习惯的人,要受到整个村寨的谴责,个别人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二)基诺族
解放前,基诺族刀耕火种。土地不固定,生产力水平很低,生活十分困难。缺粮时他们采集野菜、野果充饥。男子外出时总带着弩机弓箭,用以打猎。这反映了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特点。
村社都有一个“卓巴”(寨父)和一个“卓生”(寨母)。他们是建寨最早的两个父系氏族的长者,在村子里享有最高的威信。他们唯一的条件便是年长。卓巴和卓生的职责是和原始宗教分不开的,比如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执行祭牲祭鬼的仪式;他们选择哪一天过年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古村落保护: 山东启动“乡村记忆工程”图破局
下一条: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叫卖声
   相关链接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屈武]基诺族大鼓舞的传承困境与对策建议
·[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白永芳:我的民俗学之路
·刘镜净:《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张多]阿迷车:一种哈尼族“民歌”的日常生活实践
·[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王亚军]哈尼族白宏人棺木画的文化内涵探微
·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
·[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谢红萍]历史事实、族群记忆与现实表述·[张多]口承神话的叙述体系、叙事指向和传承场域
·[于敏]论哈尼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意识·[孟丹丹]从《窝果策尼果》看哈尼族的生态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