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自由,通过社交,选择对象。社交时间大多是在春耕后和秋收后,年节是最好的时期。青年男女相爱结婚,必须取得双方父母同意才行。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能结婚。离婚者极少。非离婚不可的,须经过村寨长者主持的“结达”(意即决裁)。“结达”很简单,只由请求离婚的男女双方拉根绳子,拉断绳子就算完成了离婚手续。离婚以后,不许反悔。
拉祜族每年有许多机会跳歌,他们说的跳歌就是边唱歌边跳舞。男女老少,人人会跳歌。跳歌不仅使村寨人民相互交往,也是大家受教育的良好时机。节日、祭祀、婚礼等活动,村寨长者唱祝词,唱的内容主要为本民族的道德准则、习俗礼仪。村寨里敬老爱幼、办事公正、道德高尚的长者,威信极高。村寨人民团结和睦,极少有人违反道德习惯。村寨的舆论力量强大。一种叫做“麦扎”的惩罚也较严厉,它类似基诺族的“吃败”。
(四)哈尼族
居于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自称为僾③尼族。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没有文字。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主要聚居在格朗和南糯山一带。南糯山有十二个僾③尼族的村寨。当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生产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农业以种植旱谷、瓜豆等作物为主,产量很低。一年只种一季作物,生产以个体家庭进行。
以前,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全部处于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下。傣族的领主召片领把山区的哈尼族划为十二个奴隶统治区,这是傣族的领主召片领对山区哈尼族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行政组织。一个统治区包括几个到十几个自然村,由召片领封本民族的头人为“大叭”统领。各村又有“叭”、“zhǎ④”、“先”作为基层的统治者。封建领主把哈尼族的一道“龙巴门”(即一个村寨)作为一个分派封建负担的单位。
西双版纳哈尼族喜用自己染织的藏青土布做衣服。女的一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少女或青年妇女喜爱以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饰并带耳环。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哈尼族住竹楼,比傣族的竹楼略小。盖新房子时全村寨的男女来帮忙,上梁时要杀狗,并且用狗血洒在梁上以求吉利。竹楼一般分为前后两间,男子住前屋,妇女住后屋。招待宾客均在前屋。男子和妇女上下楼各有自己的专用楼梯。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能结婚。未婚青年男女有充分的社交自由。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有专供青年聚会的“公房”。结婚后关系不睦,可以离婚。离婚的仪式很简单,男女双方杀一只鸡,共同在饭桌上吃最后一顿饭,吃饭时在饭桌的中央放一块木柴,使双方隔开,象征夫妻关系从此断绝。
婴儿出生后三天要举行认舅父的仪式,是全家一次欢乐的聚会。如果结婚后生的是双胎、六指、缺嘴或五官四肢不全的婴儿,便认为这是全村寨的不吉利,所以婴儿要被处死,父母被赶出寨子一年,烧毁他们的房屋,分光他们的财产,村寨要祭祀三天,本村寨为此要换“龙巴门”。
每个村寨有一个寨首,即龙巴头,叫做“纠玛”。“纠玛”有极高的威信。他处理纠纷,主持节日活动和祭祀。外寨人申请迁入本寨,或本寨人迁出去,都须经由“纠玛”批准。一年的播种先由“纠玛”开始,然后全寨才开始播种。每年收割的新谷,先由“纠玛”吃。每个村寨一般有三至五个氏族,大的村寨有六至七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长,哈尼族叫“白牟”。“白牟”负责本氏族的纠纷、公共事务和宗教祭祀。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对于天神、地神、龙神、屋神、树神、家神(祖先)和寨神等,他们都定期祭祀,祈求降福和保佑。主持全寨祭祀活动的是“纠玛”,主持本氏族祭祀活动的是“白牟”,他们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哈尼族除了村寨和本氏族的各种祭祀活动外,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有六个,即四月初的撒谷节(哈尼语为亚卡阿颇),七月的打秋千节(亚枯扎),九月的除虫驱邪节(热促拉),九月底的收割节(开叶颇),一月的大年(戛当帕),一月十五的小年(洪西阿颇)。在这些节日活动中,各个村寨歌舞欢乐,为时达七八天甚至半个多月。
哈尼族的口头文学,内容十分广泛,体裁极其丰富,有神话、故事、诗歌等。神话传说和“史诗”是哈尼族文学最古老的部分,代表作有《创世纪》、《古老时候的人》等。哈尼族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生活习俗的,如《祭龙规矩歌》、《结婚祝福歌》、《老人安葬歌》,有反抗土司压迫和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如《多沙阿波》,有反映现实生活、赞美纯洁爱情的,如《十二月生产调》。哈尼族喜爱音乐歌舞,也能歌善舞。男青年爱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把乌”和“响篾”(一种竹制吹弹乐器)。歌唱为广大哈尼族群众所喜爱,主要有“哈巴惹”和“阿其古”两大类。“哈巴惹”的意思是喝酒对唱的歌,多在节日、婚礼、葬丧、祭祀等场合由老人唱或领唱。“阿其古”即山歌,内容以歌唱生产和爱情为主,多为男女对唱,也有独唱与合唱。舞蹈内容有古代传说的故事,有歌颂好人好事与英雄人物的,形式多样。哈尼族常欢乐歌舞,通宵达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