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大鸣 秦红增]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作者:周大鸣 秦红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12 | 点击数:12331
 
 
三、参与发展的应用经验与体会
 
前文说过,参与发展的关键步骤是做好项目的社会评估,反映百姓的心声,提出好的建议或意见。这就要求评估小组把田野调查做扎实。PRA只是提供了一般性的方法指导,关键还在于怎么做。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主要有:
第一,运用和PRA方法时,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这只是调查方法上的变通问题。以排序为例,如做修水库后的不利影响排序时,规范化的要求是要形象、直观,先把群众提出的看法画出来,如淹了房就画个房子,淹了地就画个地状,上面再画些水纹,然后再给群众发些花生、糖果、小石块等,哪个影响最大就多放些,小的就少放些,目的是让当地人一看就懂,也能快速地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应该说这样的操作较生动,有利于调查,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常常碰到的情况是,有人不是把花生、糖果吃了,就是把小石块扔了,因为他识字,他觉得这样做麻烦,看不起他,后来我们便采取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是耕读传家,自古以来乡村教育网络就很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扫盲运动,村民们大都能识几个字,被当做文盲是件丢面子的事,再不分场合地让他们数花生、小石块,就不合时宜。再者,在中国凡有电的地方,村子里再穷的人家,也有台电视看,如在皖南一个村调查时,村民们公认的最穷户,家里也有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所以,对PRA方法一定要灵活运用。
再如开座谈会时,要选取富裕、中等、贫穷各个类型的村民代表,但有时村民代表们来了,都不发言,只听一个代表(通常是村干部)在说,如广西东兰县一个自然村就是这样。因为整个村子10来户,40多口人,都是一脉相传,还不过5代,一家来了客,各户都有人来,村干部既是他们的亲属,又是他们的精英,自然是他们的代言人。这种情况光开座谈会就不行,评估小组应多观察,才能有所发现。
第二,调查应善于发现问题,细致入微,建议应切实可行。如在一次工作会上,有份关于占地赔偿的报告,提出的补偿建议只是做到村。就此,世界银行的专家们指出,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土地承包制,承包合同是30年不变,有的还是50年不变,中国农民又有平均的习惯,再小块的地,如滩涂地,也要分成若干块,每户都有份,如果建议只做到村,实际上对项目的实施毫无帮助。要做到户,甚至做到人,才有可行性,才不会给日后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如在广西水利项目的调查中,原来制定的赔偿计划根本没有涉及到渔民,只是想到日后水库建成如何网箱养鱼的问题。而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沿河的每个村子都约有五六户家庭收入主要靠捕鱼,户数虽少,但建了水库,水位升高了,现有的渔具就用不上了,每户年收入要减少8千至1万元。于是在评估报告中,特别对此类受害人提出了补偿建议。
第三,学会与当地政府官员打交道。社会评估要有成果,离不开地方官员的支持,事实上他们也很辛苦,但原则上调查到了村一级后,就不允许他们陪同。但时常遇到的情形是他们为了表示诚心,或害怕农民们讲出不利于他们的话来就全程跟随。因为拟定中的项目,往往都能给地方带来各种发展机会,地方官员生怕项目吹了。在这种情况下,评估小组就要有策略。先讲明政策,再不行就躲,如到了农户家,可先看看家里的情况,官员对这些没多大兴趣。如果实在躲不开,就等,先不要谈敏感话题,拉拉家常,等待时机。
第四,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如指定专门的调查员(1-2名,通常为女性)负责召开妇女座谈会,做妇女的深入访谈,内容涉及农村妇女的卫生保健、文化教育、家庭事务、社会关系及儿童、女童教育等方方面面。每到一个调查地,首先通过当地人找出本地的贫困户,然后再逐个进行入户访谈,了解他们贫困的现状及原因,并尽可能地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如果调查地有少数民族居住的话,便派出专门的调查人员,从语言、习俗到家庭、社会组织等各个层次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认识。
另外,在调动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消除他们的顾虑、寻找村子的信息点、搜集资料等方面,也要多加注意,做到随机应变。
最后再谈谈当代人类学的研究及关怀他者的问题。
在多次的田野调查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将项目评估与人类学的研究相结合,毕竟每一次调查都是难得的田野机会。如关注乡村的非正式组织、村民选举、亲属关系、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这些既是评估必要的背景材料,也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即便评估过程中不能做深层了解,但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平台。这就启发我们做学术调查时,能不能运用PRA,先对面上的情况有个掌握,然后再选取持续观察点,这样可有效避免选点时的盲目性。
再者,当代人类学倡导的是参与发展,做项目评估只是一种好的形式,学者可在自己的研究中把这一理念贯穿进去。从已往的人类学研究看,注意的只是参与,而不是发展,学者们大多把调查点看做是一个“封闭”的、变化缓慢的社区,以为蹲上那么一二年,就认识得差不多了。殊不知自己研究的对象和外面的世界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如在广西大瑶山评估时,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瑶民们,住的还是茅草屋,但小孩却去广东打工了,挣回来的钱拿来建沼气池;在西藏日喀则一个偏僻的村庄调查时,碰到了在内地名牌大学读书的女大学生,这些事例给人的印象都很深刻。这就要求学者们的研究也要变,选些与当地人发展相关的课题,方法上灵活多样,以让“他者”和自己都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发展的活动中。
(本文原载《民族研究》2003年05期,第44~5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洪顺隆]六朝民歌映现的原始阿注婚残迹
下一条: ·[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
   相关链接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孙瑶琦]“他者”视域下的民俗书写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蔡磊]自我与他者:新媒体中武汉女人地域性格的呈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