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贾冬梅]汉代画像石记录齐鲁风俗
  作者:贾冬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8 | 点击数:9696
 

 

武氏祠汉画像石

  山东地区的雕刻和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秦始皇东巡时,峄山、泰山、芝罘山、琅邪台等地都留有刻石,是这一地区刻石技术发达的具体体现。到汉代雕刻技法日趋成熟。诸如西汉中晚期的画像石,不仅图像内容丰富,出现了车骑出行、渔猎、历史故事、西王母等内容,雕刻技法也从原来的阴线刻发展到凹面线刻,画像上的边饰花纹也由原来的简单的几何纹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二重或三重纹饰的复合边饰花纹带。 

  祭礼与祠堂:缅怀先人的场景

  墓祭是缅怀祭祀先人的主要形式,相当于现在的扫墓。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到墓地祭祀先人。但是,按照汉代的习俗,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祭祀活动的,如犯法受刑的人以及毁伤发肤者,不得上墓。   

  1954年,在沂南北寨汉墓发现了三幅祭祀图,从中可以看到汉代祭祀的某些场景,参加祭祀的亲友带着各式各样的祭品,乘车子远道而来。祭礼隆重,气氛肃穆,祭祀者神情庄严,或恭立,或躬辑,或跪拜。侍者忙碌着布置祭品,或侍立一旁,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祠堂是祭祀死者的地面建筑,也是家族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画像的布局比较规范固定,以便于观瞻。如济南长清孝堂山石祠,北壁画像分作上下两层,上层为王者出巡,下层为王侯受礼。东壁画像自上而下则为神仙传说、车骑出行、乐舞狩猎等。西壁画像自上而下为神话传说、车骑出行、胡汉战争等。层次分明,场面宏大,是汉画像石中的杰作。嘉祥武氏祠画像,除古代帝王画像外,还有众多的名人故事,如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等。这些故事都是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

  庖厨与宴饮:饮食习俗的写照

  汉代饮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山东汉画像石中的许多庖厨图和宴饮图,生动直观地表现了汉代庖厨场面和饮食风俗。 

  从山东画像石中的庖厨图看,内容丰富,鼎、釜、甑、炉、灶样样具备,家畜野味高挂成行,厨夫们切肉、剖鱼、杀鸡、椎牛、杀猪、宰羊、剥狗、酿酒,忙碌不停。庖厨图中一般没有厨房,厨事在露天举行。但也有例外,如临沂白庄汉墓的庖厨图中就有两间厨房,一间是炊事间,两名厨师在烹饪;一间为储藏室,内置鸡、鱼、猪等肉类食品。汉画像石庖厨图中的庖厨人员所从事的活动,包括屠宰、汲水、炊煮、劈柴、杵臼、洗涤、切菜等。这些厨者大多头戴巾帻按分工各司其事。如诸城前凉台庖厨图下部还有酿酒的场面,左边一人卷袖,双手压木架上的口袋,右边一人用手支撑一小袋,袋下有一缸,这是挤压酒汁的场面。这些庖厨图基本反映了汉代贵族和豪富家庭的厨事情况。宴饮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宴饮时,常有一些娱乐活动助兴,当时流行的有投壶、猜拳、下棋、弹琴、歌舞等。如曲阜“东安汉里”石椁画像石;一女挥袖起舞,一女拍掌作和,地上置一樽,左边两女跪坐观赏,上有樽、勺。右边亦有两女跪坐观赏,左上置有杯盘。滕州马王林画像石,为二人对饮,身后各一侍者,另有四人躬身站立。  六博是古代一种雅俗共赏、各种宴会中常见的酒令之游戏。嘉祥宋山画像石,右方二人饮酒交谈,中间放一酒樽,樽中有勺,樽旁放置两个耳杯。中部二人正在走六博棋,面前置六案和六博盘。邹城出土的六博画像石上,对弈者表情紧张,观看者神情肃然。临沂金雀山汉墓也曾出土六博棋盘。这与《战国策·齐策》中所言齐国民众无不“六博”相对应,反映了当时的宴饮状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2012年02月07日 15:3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汪悦进]如何升仙?马王堆棺绘与帛画新解
下一条: ·[黄珅]《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相关链接
·[王悦]汉代匈奴服装材质融合的造物观念研究·[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
·[吴玟瑾]汉画像石中周公民俗形象的移入·[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赵洋]观念与思想:汉代虎形肖形印的解读·[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
·[朱毓瑶]汉代民众的精神世界初窥·“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
·[田家溧]汉代厚葬风俗的成因及教化意义再探·一篇农谚 让你读懂二十四节气
·[徐美洁]拿什么来填地域差别的“坑”·京津冀文化协同应从何处入手
·[孙少华]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王洪震]汉家傩事
·[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董晓萍:北京作为学术之都所具备的条件
·萧放:胜芳现象值得关注·堕民切口:挖掘尘封在历史的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