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杨华: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
  作者:杨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6 | 点击数:12768
 

  对春节文化的一点思考

  关于春节的礼俗太多,不能详说,这里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目前,汉字文化圈的各国、各地区都认同春节,朝鲜半岛、越南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澳门都过春节,东南亚的华人也过春节。随着亚裔人口的增多,春节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

  然而,在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和最核心的承载地--中国大陆,却产生了对春节的危机感。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现在的春节年味越来越少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在丧失它原有的魅力和活力,剩下的只是吃吃喝喝、看春晚、拜年这几件事。于是,学术界、舆论界就开始呼吁要想办法保护春节,继承创新春节文化,弘扬复兴传统节日。

  对国人的忧虑和专家学者们的努力,我个人表示赞成。但是,从整体上讲,我并没有那么悲观。我认为,随着华人在世界各地活动范围的扩大,春节文化必然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内容一样,影响到更广泛的世界,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合一、高雅与娱乐合一的华人盛事。

  第一  春节是一个开放、发展的节日,不太可能用某种形式将它完全固定下来。从先秦、汉唐和宋明清各代,春节文化是围绕岁末、岁首和立春而展开的一系列礼俗活动,它是逐渐形成的,而且后代的年俗与前代的年俗并不完全相同,既有消失的内容,又有增加的内容,想把春节活动完全固定下来的想法恐怕难以实现。

  比如说30年前春晚不可能成为中国春节的核心内容,十年前手机短信、E-mail拜年也很少见,现在却成了一个普遍的新年俗。所以不必过分担心今天所谓“春节的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可能会演绎出更多的新元素,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人也会为这个年俗赋予新的内容。

  第二  某些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容,被自然淘汰是不可逆转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尽量去挖掘传统年俗中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容。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与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春节礼俗也是以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为基础的,与当代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背景大不相同。时代不一样了,有些东西会丧失,这是在所难免的。

  比如说旧时过春节之所以吸引人,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它以吃、穿为主线,吃美食和穿新衣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美好憧憬和真实记忆。但是现在的城乡百姓,每天衣食无忧,这二者的吸引力已然丧失,所以春节的核心内容已发生转换。我们可以在古代春节的其他内容,如酬神、娱乐、亲人团聚和迎春活动等方面下功夫,来重塑年味。比如,酬神就意味着感恩,年终岁末花一些精力去感谢我们的师长、同僚、朋友、亲人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春节的娱乐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更是需要。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压力之下,人们更需要休息、休闲,这本身就是春节的一部分。现在春节放假时间一般为七天,可以适当考虑延长。

  至于亲人团聚的功能,这是春节永恒的主题,古今并无不同,只是我们回家的交通工具和时间节点发生了改变,现在每年春运期间都有几亿人走在回家团聚或离家出发的旅途上,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短期内流量最大的人口移动潮,它本身就是一道活生生的风景,充分说明春节仍是一个鲜活的节日。

  第三  说到拯救春节、加强年味,我觉得可以通过某些复原和创造,来强化春节的文化形象。农历的生活节奏在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中,仍然被广泛运用,这些文化的记忆并没有中断,复苏起来并不困难,应当及时抢救。

  比如,有学者提出创设春节标志物,就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具体用什么作为春节标志物呢?我认为不妨把鞭打春牛作为其中一项。牛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要素,古时鞭打春牛是和春耕有关系的,今天我们可以赋予其新的内涵,形成时代特色的新元素:

  1 经济繁荣和金融市场当然追求牛市而不要熊市;

  2 牛的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精神值得大力提倡;

  3 鞭打春牛的习俗非常热闹,可以以之为突破口,带动其他旧年俗的复兴,同时融合一些现代元素,营造成独具特色的新年俗。

  总之,我们并不担心春节的衰落,相反,随着中华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的进一步加强,春节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广、更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担忧,我们忧虑的是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某些春节旧俗,会渐行渐远,被青少年淡忘。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春节旧俗的复原、再造,来加强“年味”,实现春节文化的推介和弘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新网-天津日报 2012年02月06日 11: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治邦]天津年文化:那些出彩儿的老玩意儿
下一条: ·在怀旧与创新间纠结:京城庙会,沦为“鸡肋”?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刘晨]“墓神”后土的诞生·[李若慧]礼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