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档案】杨华,1967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杨华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承担有“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中国古代丧祭礼制研究”、“出土简帛所见楚地丧祭礼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中国文化史》(合著)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春节的由来和它的含义,谈春节时段里面发生的一些事;二是从腊祭到除夕的一些礼俗;三是从元日(正月初一)到上元节(正月十五)的礼俗;四是立春的礼俗;五是春节期间的部分禁忌;最后是我个人对春节文化的一点思考。
春节的由来和含义
时间和空间一样,浩瀚无涯,如果不划分成若干段落周期的话,极不方便生产和生活。因此世界上各个民族,大都会把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作为一个周期来对待,这就是一年。中国上古的尧舜时期叫作一“载”,夏代叫作一“岁”,商代叫作一“祀”,周代叫一“年”,周代以后都称作“年”.
“年”这个字和农业有关系,上面是一个禾,下面是一个千,写作“秊”,实际上甲骨文的写法“禾”字下面是个“人”.甲骨文的“求年”、“受年”和“年祭”,都是指农业收获而言。所以中国的年节习俗,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而来的。上古时期,以立春为一年的岁首。从汉武帝开始用《太初历》以后,便以农历正月元日(初一)为岁首。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始用《太初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周、秦各代的岁首之月实际不同,分别为十二月、一月、十月),这个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端日、元正等。正月初一,又叫“三朝”、“三元”,意思是正月初一不仅是一日的开始,又是一月的开始,也是一年的起始,这样称呼具有庄严隆重的意义。历朝在元日和冬至这两个大节日都要放假,唐朝开元年间规定元日放七天假,与今天大致相同,不过这七天假是年前三天和年后三天。宋代岁首也是放七天假。唐朝正月十四至十六,还放假三天。
辛亥革命后,农历和阳历并行,规定西历(阳历)作为纪年的方法,中国传统的农历称为旧历。一年的岁首也变成西历一月一日,并把这一天叫作元旦,其实,元旦这个词在古代是指阴历的一月一日。
以除夕为中心把年末度过去,叫做“过年”;以元日和立春节气为核心的迎春活动,叫做“春节”.春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传统意义上把立春、元日合起来叫做春节,是一个持续约一个月的综合节日,它由腊祭至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七、元宵节、立春这样几个部分组成。
从腊祭到除夕的礼俗
所谓腊祭是什么?在先秦时就有一个祭祀的礼叫做“蜡祭”.“蜡祭”在《礼记·郊特牲》等文献里有记载,它是年终的一次酬神大祭,以感谢天地诸神带来农业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春天许愿,岁末谢神。蜡祭的对象称之“八神”,包括农业的创始神、河渠神、堤坝神、昆虫神等。甚至包括猫神和虎神,因为它们帮助消灭了破坏庄稼的田鼠和野猪。
《礼记》里还记载了另一个节日“腊祭”.腊祭是用来祭祀祖先和“五祀”的。五祀是五个家居的小神,包括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以及中霤神等。
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所谓“蜡祭”和“腊祭”可能就是一个节日,而事实上从汉代以后,“蜡祭”和“腊祭”就合成为一个节日,就是我们常说的腊八的腊祭。
汉代时,腊祭的具体日子是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因为古代是用干支计日计月的。到南朝时,《荆楚岁时记》里已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相当于今天的腊八节。腊八节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据说与佛教有关。释迦牟尼苦修时,身体虚弱,体力困乏,有一个牧羊女从身边经过,施给他奶粥,于是他恢复体力,终于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佛门弟子都感念这件事,把腊月初八叫做施粥节,我们现在吃腊八粥也是这个意思。宋明以后,腊八粥成为年终赈济穷人的一个年俗,腊八这天寺庙、道观都会向贫穷者施粥,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保障的调节行为。
隋唐时还找不到关于腊八粥材料的记载,到宋代以后,文献中就经常看到腊八粥的介绍。北宋开封府腊八这天在大寺庙作浴佛会,各家都要摆点心、摆面食、摆粥,后代都是这样。腊八粥由红枣、核桃、黑米、香米、玉米、葡萄干、红豆、小米这些东西组成。清朝皇帝到腊月初五就开始煮粥,煮了以后,要分送给大臣们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新网-天津日报 2012年02月06日 11:2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