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中青调查:87.5%公众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
  作者:记者 黄冲   摄影/图:杨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31 | 点击数:10443
 

  87.5%公众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
  90.8%的人家给小孩压岁钱;文化专家指出压岁钱本意不在钱,而是长辈对晚辈的现世祝福

1月22日,新春民俗艺术灯在上海豫园城隍庙举办,中外游客纷纷来这里感受过中国年的年俗。

 

  “过年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万建中说,大家之所以这么看重过年,就是因为这是除旧迎新的时候。把旧的除掉,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迎接新年到来。不管什么人,总是认为新的一年比旧的一年要好,总会对未来的一年充满期待,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普遍拥有的积极的生存智慧。

  过年了,哪些传统年俗必不可少?年俗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品格?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题为“中国人最爱哪些年俗”的调查显示(7012人参加),87.5%的人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64.3%的人今年“回家过年”,18.3%的人“就在家乡工作”,也有15.7%的人表示“今年不回家”。受访者中,70后占36.0%,80后占25.0%。

  “过年”是什么

  在老百姓眼中,“过年”是什么?

  “过年就是图个热闹。全家人聚在一起,分享快乐和成就,相互支持和鼓励,期待来年更好。”天津市市民张凯说。

  “过年是一种心灵的放松。与亲人相聚可以诉说心里的牵挂,工作中的郁结也可以一吐为快,得到消解。”湖南省桃江市的苏朝霞说。

  “过年是传统文化习俗的体验和传承,长辈会教育子孙尊重民俗文化、学习民俗文化。”辽宁省大连市的刘志友说。

  “团圆、亲情是过年的主题。守在父母身边,或有儿女陪着,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才叫过年!”山西省运城市的李卫国说。

  在80后白领陈慧眼里,过年就是“磕头”。他的老家在河南商丘吕庄村,每年过年,他都数不清自己总共磕了多少个头。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一家人的“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老人说起得早是福气,新媳妇更不能睡懒觉,不然会被说成是懒媳妇。

  简单洗漱后,就要磕头。先给天地牌位磕,然后给历代宗亲牌位磕,再给家里的长辈磕。先高辈后低辈,先长后次,先男后女,先喊称呼再磕头。谁磕得响,就表示谁心诚。

  磕完头,一家人开始吃“扁食”(即水饺)。水饺中,有一个包有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在新的一年中运气好。

  吃过水饺,就是出门磕头拜年了。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中未婚男女压岁钱。娶了媳妇的男子在给本家长辈磕头时要端水饺。磕了头,长辈留了水饺,再回赠晚辈一些花生之类的吃食。

  磕完本家的长辈,再去同族的长辈家磕头,最后是给街坊邻居中的长辈磕头。磕完头,男子要到家庙或宗祠中拜祖宗、拜家族,也叫“上陵”。

  尽管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每年回家,陈慧还得不折不扣地执行一系列“冗长繁琐”的过年仪式。“一年年过下来,从最初的不耐烦,到现在的心存敬畏。我也逐渐领悟到,各种礼仪传达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生存方式,这是咱们的根脉。”

  调查显示,78.6%的人认为“过年”是“亲人团聚的机会”;61.0%的人认为是“热热闹闹的气氛”;54.1%的人认为“过年”是“尊祖敬宗,向长辈表达敬意和孝心”;52.1%的人认为“过年”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52.0%的人表示“过年”能加强家庭或家族的凝聚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2012年01月31日07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龙年春节:各地宗教寺庙速写
下一条: ·[周磊]新疆禾木:冰雪窖藏的图瓦人春节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