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5%公众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
90.8%的人家给小孩压岁钱;文化专家指出压岁钱本意不在钱,而是长辈对晚辈的现世祝福
1月22日,新春民俗艺术灯在上海豫园城隍庙举办,中外游客纷纷来这里感受过中国年的年俗。
“过年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万建中说,大家之所以这么看重过年,就是因为这是除旧迎新的时候。把旧的除掉,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迎接新年到来。不管什么人,总是认为新的一年比旧的一年要好,总会对未来的一年充满期待,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普遍拥有的积极的生存智慧。
过年了,哪些传统年俗必不可少?年俗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品格?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题为“中国人最爱哪些年俗”的调查显示(7012人参加),87.5%的人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64.3%的人今年“回家过年”,18.3%的人“就在家乡工作”,也有15.7%的人表示“今年不回家”。受访者中,70后占36.0%,80后占25.0%。
“过年”是什么
在老百姓眼中,“过年”是什么?
“过年就是图个热闹。全家人聚在一起,分享快乐和成就,相互支持和鼓励,期待来年更好。”天津市市民张凯说。
“过年是一种心灵的放松。与亲人相聚可以诉说心里的牵挂,工作中的郁结也可以一吐为快,得到消解。”湖南省桃江市的苏朝霞说。
“过年是传统文化习俗的体验和传承,长辈会教育子孙尊重民俗文化、学习民俗文化。”辽宁省大连市的刘志友说。
“团圆、亲情是过年的主题。守在父母身边,或有儿女陪着,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才叫过年!”山西省运城市的李卫国说。
在80后白领陈慧眼里,过年就是“磕头”。他的老家在河南商丘吕庄村,每年过年,他都数不清自己总共磕了多少个头。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一家人的“大年初一”: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老人说起得早是福气,新媳妇更不能睡懒觉,不然会被说成是懒媳妇。
简单洗漱后,就要磕头。先给天地牌位磕,然后给历代宗亲牌位磕,再给家里的长辈磕。先高辈后低辈,先长后次,先男后女,先喊称呼再磕头。谁磕得响,就表示谁心诚。
磕完头,一家人开始吃“扁食”(即水饺)。水饺中,有一个包有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在新的一年中运气好。
吃过水饺,就是出门磕头拜年了。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中未婚男女压岁钱。娶了媳妇的男子在给本家长辈磕头时要端水饺。磕了头,长辈留了水饺,再回赠晚辈一些花生之类的吃食。
磕完本家的长辈,再去同族的长辈家磕头,最后是给街坊邻居中的长辈磕头。磕完头,男子要到家庙或宗祠中拜祖宗、拜家族,也叫“上陵”。
尽管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每年回家,陈慧还得不折不扣地执行一系列“冗长繁琐”的过年仪式。“一年年过下来,从最初的不耐烦,到现在的心存敬畏。我也逐渐领悟到,各种礼仪传达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生存方式,这是咱们的根脉。”
调查显示,78.6%的人认为“过年”是“亲人团聚的机会”;61.0%的人认为是“热热闹闹的气氛”;54.1%的人认为“过年”是“尊祖敬宗,向长辈表达敬意和孝心”;52.1%的人认为“过年”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52.0%的人表示“过年”能加强家庭或家族的凝聚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2012年01月31日07版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