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倪方六]为啥女不祭灶?
  作者:倪方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3 | 点击数:11139
 

  过年,是中国人最开心的日子。但在古代,
也是禁忌最多的时候,特别是女人过年,更有不少禁忌。

古代祭灶图

  为啥女不祭灶?

  古代女人过年的禁忌,从过小年,即腊月的“祭灶日”,便开始了。

  祭灶习俗在中国各地都存在,在先秦时期属国家法律规定的“五祀”之一,万一“灶神”到玉皇大帝那里告黑状,那就麻烦了。所以,过去家家都很重视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各种方式“贿赂”灶神,让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汇报工作”。

  祭灶的日期各地是不定的,但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为主,即所谓“金三银四”,也有少数地方和人家,如船民是二十五祭灶,这便是“官三民四船家五”一说。据明代《北京岁华记》,北京人多在二十三日“祀灶”,这与皇城根儿多官宦之家有关。而像苏北泗阳这类小地方,祭灶日则不集中,据民国《泗阳县志》,当地既有二十三祭灶,也有二十四行祀。

  不论选在哪一天过小年,有一个潜规则是不变的,即不能让女人主祭——“女不祭灶”。

  “女不祭灶”始于何时?

  “女不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南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中写道: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这说明,至少在南宋,祭灶时便要求女人回避了。为什么不让女人祭灶?民间传说,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个很有范儿的小白脸,用现代的话来说,灶神是位帅哥。试想,一个女人拜倒在美男子的脚下,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女人出轨的兆头么?

  笔者认为,这是民间“性禁忌”的外延,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俗在祭祀行为上的反映。同样,与“女不祭灶”相对应的“男不拜月”,也是这层原因,月神嫦娥是个绝色美女,一个纯爷们儿向漂亮女子献殷勤,怀的是什么念头,便不言而喻了。

  “女不祭灶”起源于何时?一时无法弄清,但到了宋代被进一步强化则是事实。这又是什么原因?笔者推测,这可能与避“扒灰”之嫌不无关系。

  “扒灰”,是过去公公与儿媳妇搞家庭乱伦的俗称。传“扒灰”一词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弄出来的,他的傻儿子病死后,年轻守寡的儿媳妇被他看上。据说王安石当时写了一首求欢情诗,埋在儿媳妇经常上香的香炉灰下面,儿媳妇从灰中扒出后和诗一首,也埋于其中,王安石扒出后知道儿媳妇心已有意。

  王安石“扒灰”的版本很多,很可能是遭其政治对手抹黑,真伪不辨。但却让后世女人多了一项禁忌,女人此后更不方便祭灶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吴郡志》说“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预”;到了明代,要求更严,《帝京景物略》称“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

  灶神到底是男是女?

  女不祭灶是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这说法可能是世人的一种想象。因为,灶神的性别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至少在早期灶神是一位老妇,头上挽髻,“著赤衣,状如美女”。

  而且,早期祭灶也不是放在腊月,而是在炎热的夏季进行,由女人主持祭,恰恰是“男不祭灶”。如在惠安,女子有在除夕置米于灶上卜年的习俗,学术界便认为是上古时女子祭灶行为的变异;而在鄂温克族人中间,妇女祭灶并不犯嫌。

  “女不祭灶”看似一种性禁忌,实质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性别歧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晚报 2012年01月20日 17:4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跃]春节:少数民族的新文化符号
下一条: ·我们回不回家过年:《中国新闻周刊》特稿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