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国人最开心的日子。但在古代,
也是禁忌最多的时候,特别是女人过年,更有不少禁忌。
古代祭灶图
为啥女不祭灶?
古代女人过年的禁忌,从过小年,即腊月的“祭灶日”,便开始了。
祭灶习俗在中国各地都存在,在先秦时期属国家法律规定的“五祀”之一,万一“灶神”到玉皇大帝那里告黑状,那就麻烦了。所以,过去家家都很重视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各种方式“贿赂”灶神,让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汇报工作”。
祭灶的日期各地是不定的,但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为主,即所谓“金三银四”,也有少数地方和人家,如船民是二十五祭灶,这便是“官三民四船家五”一说。据明代《北京岁华记》,北京人多在二十三日“祀灶”,这与皇城根儿多官宦之家有关。而像苏北泗阳这类小地方,祭灶日则不集中,据民国《泗阳县志》,当地既有二十三祭灶,也有二十四行祀。
不论选在哪一天过小年,有一个潜规则是不变的,即不能让女人主祭——“女不祭灶”。
“女不祭灶”始于何时?
“女不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南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中写道: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这说明,至少在南宋,祭灶时便要求女人回避了。为什么不让女人祭灶?民间传说,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个很有范儿的小白脸,用现代的话来说,灶神是位帅哥。试想,一个女人拜倒在美男子的脚下,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女人出轨的兆头么?
笔者认为,这是民间“性禁忌”的外延,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俗在祭祀行为上的反映。同样,与“女不祭灶”相对应的“男不拜月”,也是这层原因,月神嫦娥是个绝色美女,一个纯爷们儿向漂亮女子献殷勤,怀的是什么念头,便不言而喻了。
“女不祭灶”起源于何时?一时无法弄清,但到了宋代被进一步强化则是事实。这又是什么原因?笔者推测,这可能与避“扒灰”之嫌不无关系。
“扒灰”,是过去公公与儿媳妇搞家庭乱伦的俗称。传“扒灰”一词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弄出来的,他的傻儿子病死后,年轻守寡的儿媳妇被他看上。据说王安石当时写了一首求欢情诗,埋在儿媳妇经常上香的香炉灰下面,儿媳妇从灰中扒出后和诗一首,也埋于其中,王安石扒出后知道儿媳妇心已有意。
王安石“扒灰”的版本很多,很可能是遭其政治对手抹黑,真伪不辨。但却让后世女人多了一项禁忌,女人此后更不方便祭灶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吴郡志》说“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预”;到了明代,要求更严,《帝京景物略》称“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
灶神到底是男是女?
女不祭灶是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这说法可能是世人的一种想象。因为,灶神的性别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至少在早期灶神是一位老妇,头上挽髻,“著赤衣,状如美女”。
而且,早期祭灶也不是放在腊月,而是在炎热的夏季进行,由女人主持祭,恰恰是“男不祭灶”。如在惠安,女子有在除夕置米于灶上卜年的习俗,学术界便认为是上古时女子祭灶行为的变异;而在鄂温克族人中间,妇女祭灶并不犯嫌。
“女不祭灶”看似一种性禁忌,实质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性别歧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晚报 2012年01月20日 17:4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