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民意调查:春节回家需要理由吗?
  作者:记者 苗苗 商旸 左娅   摄影/图:蔡华伟 张芳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0 | 点击数:10647
 

  留在城市过年 社会管理待改进

  但在城市过年,并非说得那么容易。交通、居住的难度,异乡过年缺乏年味儿,都让城市中的春节不如想象中美好。

  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江西姑娘杜苑今年要随丈夫回广东老家。提起在老家过年的父母,作为独生子女的她不由红了眼眶:“我也不想撇下爸妈过年,可都接到上海来,两边四个老人,六口人过年,住就是大问题。”

  同时,即便是在城市生活了多年的人也会抱怨,难以找到归属感。当异乡人的疏离感,碰撞春节这样以温暖、团聚为关键词的传统节日,孤独感和不被认同感便放大开来,多少让城市中的春节多了落寞,少了年味儿。

  疏离感的来源,一方面是由于户籍、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差异,外来人口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难以与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对城市多少有些“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无助;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收入差距的扩大,被高就业门槛、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人群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不安全感便更强烈。

  要让外地人留下来过年,不仅仅是观念更新的问题,更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就过春节这一具体问题,无论是买不到车票或因工作原因“被留下”的人,还是在城市中安了家主动留下的人,城市都应该给予关怀,让他们体会节庆的喜悦和温暖。工地上的集体春节、为留下来过年的员工置办年货,不少地方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有专家强调,从长远看,要让外乡人融入城市,更重要的是实现“空间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的转变,积极完善户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只有实现同城同待遇,给予充分的物质保障,才能在精神上消除异乡人的不安全感。”

  【网友说回家】

  @酷嘎嘎:当刚性需求被各种难买的回家车票破坏后,刚性需求就成了弹性需求,但我们还是都执著于回家的路。

  @赵洋洋:春节是小孩子的压岁钱,是老年人的儿孙满堂,是职场人奋进道路上的休息站。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最期盼最享受的温馨时刻……

  @若玉:回家是一种情结,春节让这种情结更浓更深厚。正因为这种牵挂和向往,才使得民族和个人的信念、感情得以延续。不回家,做什么呢?

  @lup:前几年建议火车票提价就是忽视这种刚性需求,买黄牛票都要回家——这是绝大多数。现在有不少人春节选择出国游,那是有钱的人,一般人做不到。

  @林枫:一方面各大春节晚会大打回家亲情牌,一方面媒体呼吁要错开春运高峰分散时间回家探亲,这种矛盾的观点每年都如时上演。

  @伊平660518:回家就是没完没了的串门、聚会,而我内心抗拒很多人在一起客套。(摘编自人民微博和强国论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13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显功]名纸朝来 遥寄书香且拜年
下一条: ·年节生活史变迁:礼尚往来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