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民意调查:春节回家需要理由吗?
  作者:记者 苗苗 商旸 左娅   摄影/图:蔡华伟 张芳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0 | 点击数:10649
 


  “在哪过年啊?”“回家吗?”“车票买了吗?”农历龙年将近,围绕过年的发问,取代了“你好吗”,成为最流行的问候语。

  人民日报社会版与人民网强国社区共同推出的调查显示,回老家过年仍是主流选择,但过年方式和选择已逐渐发生变化。

  对一些时髦的小青年来说,回老家过年,不再是往昔的“刚性需求”,选择留在城市过年、错峰回家、外出旅游或将父母接到大城市过年的网友日渐增多。

  探望家中老人 六成半选择回家

  1月18日,人民日报社会版与人民网强国社区联合推出“回老家过年是刚性需求吗”调查。

  调查显示,截至1月19日18时,选择回老家过年的网友占65.6%,其中近六成是为了“探望家中的老人”,“和亲戚朋友聚会”、“体味年味乡情乡音”也是重要原因。

  这说明,对大多数人来说,春节体现的仍然是孝老爱亲的传统精神,与父母、家人的团聚是春节最大价值所在。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借由春节体会因城市或异乡生活而日渐陌生的乡情乡音,也成为重要的慰藉。

  34.4%的网友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不回家”,主要原因是“回家负担太重”。

  “一想到回家要花的钱,我都头疼。”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小魏向记者罗列了让她颇为头疼的开支:“回家总得带点年货、挑点礼物吧!加上给各家孩子的压岁钱,一个月的工资转眼就没了。”

  像小魏这样为人情开销所累的人不在少数。有不少人呼吁,应该给春节“减负”。

  此外,11.7%的网友因为买不到车票,被动选择不回家。

  不过,主动选择以其他方式过年的网友也不乏其人,如14.6%的人表示“希望享受假期”,12.8%的人打算“接父母到大城市过年”,还有一成网友选择错峰回家。

  不难发现,回老家过年仍是被普遍认同的过年方式,但已然不是唯一方式。

  人口结构改变 团圆内涵更丰富

  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开饭馆的老张,今年就打算留在北京过年。一是因为火车票难买,二是因为女儿跟着他和妻子在北京读书,下半年要升初中了,索性就在北京过年,“一家人在一起,在哪过都一样啊!”

  老张的话里,传递出一个简单的共识:团圆,是春节不变的主题,但团圆的定义在不断拓展,选择也更加多元。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像老张这样,在城市里安下家的外地人,选择留下过年的比较多。

  调查显示,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选择回老家团圆的较多,在城市生活多年、成家立业的中年人则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在农民工中,新进城打工,或者家人不在身边的,更倾向于回乡探望家人;在城市中工作多时、一家人都在城市安顿下来的,选择留在城市的也大有人在。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亿,占总人口比重的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

  经过30余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求学、求职的人不断增加,有不少已经在城市安家,生活重心也早已从故土转移到了城市,城市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日益取代了乡土记忆。在眷恋乡情亲情、向往恬静闲适的同时,城市生活的便利和热闹也对很多人构成了吸引。

  回乡亦可,接家人来城市亦可,举家旅游亦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和时间的推衍,人口结构悄然转变,也改变了传统的节庆观念和节庆习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13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显功]名纸朝来 遥寄书香且拜年
下一条: ·年节生活史变迁:礼尚往来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